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這兩年,“診所”“社會辦醫”等話題確實很熱。2018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診所(部)比2016年增加了1.3萬家。診所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原因在於一系列利好政策。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除了春雨醫生,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熱火朝天的佈局線下。實際上,春雨醫生也曾發展過線下診所,但是短暫的試水不成功之後,暫時放棄了線下的佈局,轉而集中優勢做好線上。

不管方式如何,這些互聯網公司的目的都在於跑通商業模式,實現盈利。

時至2018,開診所的熱潮仍在繼續。各類新開診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另外一些已經開業的診所則是在忙著籌劃連鎖化或者已經走在了連鎖化的路上。

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但是,春田醫管創始人段濤(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卻認為,開辦診所的路上存在很多的“坑”,比如醫生這種必須資源的短缺,不可忽視的高運營成本,包括網紅醫生也難獲客等等問題。

段濤認為,很多診所都會敗在找不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最終以倒閉收場。

醫生資源短缺

民營醫療機構似乎目前最怕談到的是醫療。因為醫療以其高壁壘性和公立醫院培養壟斷體系性變成了私立醫療機構心頭最大的痛。

2017年新增診所1.3萬家,新增醫院2000家,中國公立醫院數量達到1.3萬多家。但是就算連同赤腳醫生都算上,中國也只有300多萬的醫生,這其中能走出公立體系的不到1%。

隨著民營醫療包括診所的快速發展和擴張,醫生數量只會更加不夠。

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另外,除了醫生資源短缺,人力成本面臨的挑戰更大。作為醫院的管理者,看得上的醫護人員,可能付不起工資,付得起工資的醫護人員,又可能看不上。

雖然得利於多點執業的完全放開,越來越多的醫生願意離開公立醫院。但是真正能留住優秀醫生的只會是少數的幾個大平臺。

優合診所總經理盛蓓則表示,醫生資源短缺、人力成本高昂不止是民營醫療機構的痛點,公立醫療機構同樣需要面對這些問題,正視這個問題才是正確的。

盛蓓介紹,優和診所的醫生團隊來自於國內外。她認為,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還是國外的全科醫生比較成熟有經驗,並且優合診所作為綜合診所,走的是全科+專科模式,所以全科方面會考慮從國外招聘成熟的全科醫生,專科方面會考慮跟公立醫院的專家談不同的合作模式。

運營成本高昂

診所是一個重資產、重財務成本的模式,整體運營成本很高,管理複雜度更高。

據統計,以上海為例,500-600平米中高端診所連帶租金、裝修等成本平均需要500萬~600萬元,而僱傭員工維持運營則還要準備500萬~600萬元,合計一間診所至少需要投入1000萬元。

而上海一間運營比較不錯的診所,掛號費、診費、藥費一切計入在內的客單價一般不會超過1000~1500元,一間診所一年營業收入大概在1000萬~1500萬元,去除成本的淨利潤大約為100萬~200萬元,相當於每間診所利潤率在10%左右。一間診所一般在五年以上才能回本。

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高昂的運營成本導致診所的經營者們不得不尋找更加高效的運營方式。

瑞慈醫療集團診所連鎖事業部總經理周璐靖認為,如何把醫療服務產品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新零售概念發展到互聯網醫療的情況下,診所這種小型場景,只有把能產品化的醫療服務產品化,才能有零售的可能。至於醫療服務如何產品化,需要醫療團隊進行定義把關,市場來進行包裝銷售。

但是困擾著診所運營者的是,如果做一個高頻低淨值的產品,很容易變成作死,但是如果不去做爆款,競爭對手會做,這會擾亂診所自身的定價體系。如何解決醫療服務產品化,成了擺在診所運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線上引流不可取

打造線上IP,再從線上向線下引流,這是現在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和一些民營診所採用的運營思路。

包括微醫等線上問診平臺都在嘗試線下佈局診所、醫院等實體,還有微博紅人崔玉濤醫生開辦的育學園兒科診所等。

但段濤認為,線上流量導流成為診所客源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

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前CEO,現自辦診所佑鄰醫療的“網紅”於鶯也有相同的感觸。

首先,線上流量直接轉化為線下客源幾乎不可能。據統計,線上流量直接轉化為線下客源通常的轉化率在千分之三到五,如果有深入的宣傳和營銷加持,可以達到百分之一。

另外,診所的功能是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並不會因為醫生是網紅就會吸引全國的患者上門。診所服務輻射範圍大概在周邊8公里以內,幾十萬粉絲看似很多,在服務範圍內且具有消費能力的,寥寥無幾。

線上的名氣與流量的意義更多在於樹立品牌,提高品牌價值。吸引客源,更多的還是要回到醫療服務質量上。

醫療服務,可以拆成“醫療+服務”。周璐靖認為,醫療與服務同樣重要。

如何吸引醫生,留住醫生,同時讓醫生在沒有科研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學習非常重要。張強醫生集團每週的在線的學術講課、冬雷腦科醫生集團的介入培訓班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單是醫生,診所其他人員的培訓同樣重要,患者在診所接觸到的服務人員的態度,很大程度的決定了他是否會再次就診。民營醫療機構,往往都是細節決定成敗。

業內人士預測,大批診所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倒閉?

從2016年開始,診所突然成了一隻”在風口上的豬“,受到各路醫生創業者或是投資方的力捧,大批人馬想趁著國家政策利好這股東風搭上開診所這趟便車。但是實際情況卻給了這些人一記當頭棒喝:開診所並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雖然診所受到各路人馬的看好,但是唱衰診所的依然大有人在。目前開診所確實存在很多客觀難題,不看清楚這些難題,想好解決的對策,掌握主動性,盲目地進入開診所這譚”深水“,最後可能只會以失敗告終。不管怎麼樣,逃離體制開診所,仍需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