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弱冠之年寫的一首詩,即可流傳上千年,堪稱超今冠古!

陶淵明弱冠之年寫的一首詩,即可流傳上千年,堪稱超今冠古!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此詩作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淵明六十二歲,詩人根據乞食的真實經歷,寫下此詩。一說此詩作於陶淵明青年時期,大約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淵明二十一歲,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

陶淵明弱冠之年寫的一首詩,即可流傳上千年,堪稱超今冠古!

乞食

魏晉:陶淵明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飢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裡。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牢記胸中如何謝,死後報答君恩惠。

陶淵明弱冠之年寫的一首詩,即可流傳上千年,堪稱超今冠古!

此詩的啟示意義,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詩篇語言平淡無華,卻蘊發著人性美麗的光輝。主人急人之難,詩人感恩圖報,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這是兩種高尚人格的對面與相照。急人之難,施恩不圖報;受恩必報,飲水不忘挖井人——這是中國民族精神中的傳統美德。詩中映現的兩種人格,深受傳統美德的煦育,亦是傳統美德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