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牛油「變廢爲寶」 新鄉企業打造非洲首條食用牛油生產線

記者丨趙同增 通訊員丨劉鴻濤

在被譽為“非洲明珠”的烏干達,新鄉市紅陽油脂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拿下一筆130萬元的“大訂單”,將為該國量身打造一套食用牛油生產線。

“說它是‘大訂單’,指的並非合同金額!”8月26日,在國家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剛從烏干達返回的紅陽公司負責人王敏告訴記者,這將是整個非洲第一條食用牛油生產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引起了烏干達主要領導人的關注和支持。

烏干達牛油“變廢為寶” 新鄉企業打造非洲首條食用牛油生產線

河南日報8月28日版面截圖

據介紹,從牛的脂肪組織裡提煉出來的牛油,是火鍋底料的一種主要原料,還可用於糕點加工、化妝品生產等領域,但在優質牛油資源豐富的非洲地區,以往卻因缺乏處理設備和技術,牛油被看作最讓人頭疼的“垃圾”。

“生產線所需設備製造時間大約要65天,運輸需要一個多月,安裝調試也要60天左右。”王敏說,預計明年3月項目就能正式投產。

烏干達牛油“變廢為寶” 新鄉企業打造非洲首條食用牛油生產線

據介紹,這次在烏干達打造的食用牛油生產線由100多個設備組成,企業採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型真空負壓熔鍊技術,真空收集熔鍊過程中產生的異味,生產的所有環節都清潔環保;熔鍊一罐牛油只需1個小時左右,效率是傳統工藝的4至5倍,日可處理動物脂肪120噸,成品油和油渣的品質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王敏替非洲人民算了一筆賬:項目運營後將年產超過4萬噸優質牛油,副產品油渣也是難得的動物飼料,還能提供不少就業崗位。同時,項目會消化“廢料”減少汙染,推動產業發展,能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瞭解,紅陽公司今年剛好“10歲”,從營業收入上看將跨過中型企業“門檻”。

烏干達牛油“變廢為寶” 新鄉企業打造非洲首條食用牛油生產線

新鄉企業的到來,將讓烏干達牛油‘變廢為寶

為何能在非洲牛油生產設備供應上拔得頭籌?王敏說,紅陽公司注重科技創新,曾被評為省級科技示範企業,與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技術協作關係,多項產品獲得國家專利,靠領先的技術和過硬的質量,成為國內油脂加工設備領域的“翹楚”。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緊緊盯住了非洲市場,十餘條植物油加工生產線銷往尼日利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在非洲積累了良好的口碑。”王敏表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國是非洲真正的朋友,他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也將珍惜自己的形象,在企業發展中多做造福非洲人民的好事,為架好中非友誼橋樑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