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橫笛能令孤客愁,綠波淡淡如不流。”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

古人詠唱笛聲的詩句有許許多多,與之相關的意象多半清寒曠遠,如“明月”、“梅花”,在這暑氣未消的初秋,讀起來似乎也讓人清爽不少。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王冕《梅花圖》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笛子,一般說來是指橫笛

早在原始時期,河姆渡文明就已經出土了骨笛。《呂氏春秋》則記載“黃帝命伶倫伐昆倫之竹為笛”,說明在神話時代,我們已經有了“竹質笛子”這種樂器了。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當然,中國笛子的製造材料不僅僅有竹子一種,常出現在詩詞中的還有“玉笛”、“鐵笛”,甚至紅木、檀木、象牙都可以用來製作笛子,不過最為常見的還是竹笛。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除了沒有笛膜,與現代竹笛結構已經基本相同。

而到了唐代,笛子已經成了橫吹、有膜的樂器,基本形制也就一直延續到今日,除了尺寸上時有變化,其他方面都固定了下來。

一把笛子,主要笛身、笛塞、笛膜、笛孔、笛腦、纏絲、飄穗和鑲口幾個部位組成。其中笛膜是中國笛十分特殊的部件,材質有蘆葦膜和竹膜兩種。貼在膜孔上,可以使笛音更加清脆、洪亮。

笛子的音域寬廣,低音可以渾厚柔和,高音則高亢明亮,在演奏不同曲子、表達不同情緒時皆可以發揮自如。

要知道,古人吹笛,最動人的有時並不是笛聲,而是故事。

梅花三弄

故事發生在魏晉時代,有一位名士,姓王,名徽之,字子猷

沒錯,就是那個雪中趁夜去拜訪友人戴安道,留下了“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戴”名言的王徽之。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有一天王徽之與友人泛舟遊湖,悠然自在。

這時候岸上過來一隊車馬,車裡的人寬袍大袖,風度翩翩。王徽之沒在意,結果船上的另一個客人指著岸上的人對他說:

“你看,這不就是那個笛子吹得特別好的桓野王嗎?你早些時候說想認識認識他,現在正是個好機會啊!”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桓野王,大名桓伊,字子野。為人簡樸率真,擅長彈箏吹笛,音樂造詣精妙絕倫。不過這個音樂家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他還是個將軍。

或者應該說,主業是將軍,音樂是業餘愛好。

桓伊曾經參與過那場著名的“淝水之戰”,打敗過苻堅,歷任過大司馬參軍、右軍將軍、護軍將軍,死後追贈右將軍,諡號為“烈”。

就是這個桓伊,王徽之很久之前就聽說他笛子吹得好,這天終於在岸邊碰見了。

按照常理說,應該請人家到船上來,主客暢談一番政治哲學或者文化藝術,吃頓飯喝碗酒再走。

王徽之也確實沒錯過機會,他派個僕人知會岸上的桓伊,說的是——

“聞君善吹,試為我一奏”。

聽說您笛子吹的很好,請為我吹奏一曲吧。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這請求聽起來頗有些唐突。

幸好事實上,桓伊也早就聽說過王徽之的大名了,或許也早有結交之意吧。聽了這樣的要求,立刻命令原本走遠的車馬折返,自己下了車,但卻不上船,而是派人在岸邊擺上“胡床”,也就是摺疊椅、小馬紮之屬,自己就坐在上面吹起了笛子。

桓伊有支出名的笛子,叫“柯亭笛”。據說當年蔡邕如同伯樂相馬一般,相中了柯亭竹林裡第十六根竹子,便用它做成了這隻名笛。

或許當時桓伊所吹奏的,就是這支笛子。

而桓伊為王徽之吹的是“三調”,就是著名笛曲、古琴曲《梅花三弄》的雛形。

家喻戶曉的“梅花三弄”原來是一首傳統笛曲,出自《世說新語》

一曲吹罷,江上風清,岸邊雲淡,桓伊收起笛子上車便走,王子猷也不挽留。相互之間早互有傾慕之心的兩位名士,彼此一句話也沒說。

——“弄畢便去,客主竟不交言。”

這番知音之交,實在是灑脫到了極致。

文章原創於“靜象菩提”團隊。喜歡我們的文章?對我們感興趣,可以關注公眾號“靜象菩提”,微博 關注我們哦~

懶得動手?私信回覆“更多”可以直接獲得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