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隨著語言的發展,許多古文中經常出現,在當時那個年代彼此約定俗成的默契用法,在現在看來已經頗為陌生。而這些被歷史埋沒的陌生“常識”,正是我們閱讀古典書籍的一隻攔路虎。

當我們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常識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看不懂古文了!

《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 三君八龍,你知道多少呢?

01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男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無章。他父親同城的朋友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男孩回答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禍患這件大事為己任。為什麼要在意一間房子呢?”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陳仲舉,名蕃,字仲舉。


糾錯小貼士:

後代許多人誤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出自於這個故事,即是陳仲舉父親朋友的回答,但實際並不是如此。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代文學家劉蓉

。劉蓉年少讀書十分專心致志,想不出答案時,喜歡在屋內踱來踱去。屋裡有處窪坑,直徑一尺。每經過它,劉蓉總要被絆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彆扭,時間一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裡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

一天,劉蓉父親來到這個房間,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隨後叫僕童將窪坑填平。

劉蓉父親說的這句話才是我們後來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 三君八龍,你知道多少呢?

在陳仲舉所處的時代裡,他的言談被視為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被視為是世間的規範。他為人有抱負,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並以禮賢聞世。

陳仲舉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裡,要去探望他。

但是主簙卻覺得不妥,說道:“群情慾府君先人廨。”

陳仲舉則回答說:“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覺得不能理解?

沒關係,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人們具備哪些“常識”!


《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 三君八龍,你知道多少呢?


①府君:對太守的敬稱,太守辦公的地方稱府,所以稱太守為府君。

②廨:官署; 衙門.

③武王與商容:商容是商紂時期的賢哲,周武王勝殷之後,欲封其為三公,辭不受,武王遂登門拜訪商容以示對忠臣賢者的尊敬。

當我們也具備這些“常識”時,他們的對話就不難理解了——

主簿:“大家夥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仲舉:“周武王(得到天下後)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慾府君先人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世說新語·德行》

02

接下來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勤儉的賢人——陳寔,字仲弓。

二話不說先放原文!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箸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世說新語·德行》

《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 三君八龍,你知道多少呢?

不慌不慌,同樣的道理,我們先來認識那些“常識”~~

①陳寔:字仲弓,為太丘長。

②荀淑:字季和,為郎陵侯相。

③三君:陳寔有子六人,其中陳寔與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④八龍:荀淑有子八人,即荀儉(字伯慈)、荀緄(字仲慈)、荀靖(字叔慈)、荀燾(字慈光)、荀汪(字孟慈)、荀爽(字慈明)、荀肅(字敬慈)、荀旉(字幼慈),當時的人把他們稱為“八龍”。

⑤行酒、下食:主人給客人分送飲食澡水之類叫做“行”;把飲食送到席上叫做“下”。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原文乍看起來複雜,主要是因為我們對當時有名氣的陳、荀兩家不瞭解。細看起來不懂,則是由於古今習慣用語不同。

當大家掌握了那個時代的“常識”之後,再回頭看看文章,意思是不是好懂很多呢?

原文大意▼

太丘縣縣長陳寔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樸,沒有僕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著手杖跟在車後。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

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餘六個兒子管上菜。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世說新語》小課堂之文學常識 | 三君八龍,你知道多少呢?

今天的小課堂就到這裡了!

以上分享的“常識”,大家記住了嗎~

歡迎轉發給家中的小朋友噢!

注:有關《世說新語》的內容本文均採用楊勇版的《世說新語校箋》和徐震堮版的《世說新語校箋》。如有錯漏,懇請批評指正!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