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碎成「玻璃碴」!3D列印技術助力「復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任筠

近日,鄭州仁濟醫院外四科接診一例因車禍導致面部多發粉碎性骨折的傷者。

通過檢查的片子,可以清晰看到51歲的盧先生臉部骨骼碎得像“玻璃碴”一樣。

接診盧先生的是外四科吳召森主任帶領的團隊,經過會診,發現傷情不容樂觀:除了面部多發粉碎性骨折,還有面中部凹陷嚴重、面部變形嚴重等問題,需要立即手術治療。

然而,有兩個難題需要攻破:

一是臉部骨骼碎的程度很嚴重、碎的部位又多,術中需要將其拼湊、復位;

二是受傷部位在臉部非常特殊,治療的同時要儘可能避免留下疤痕,避免對傷者以後的生活造成影響。

這就對手術切口的位置和大小有嚴格的要求,要在細小的手術切口下將碎裂的骨骼拼湊、復位難度很高,不僅考驗手術醫生的耐心,對醫生的技術也是極大的挑戰。

術前,吳召森主任組織韓穎幹、李建永、海莉三位副主任進行會診,藉助三維成像、3D打印技術制訂精準詳細的手術方案及備用手術方案,並進行模擬手術,以確保手術安全。

正式手術開始後,醫生將手術切口選擇在隱蔽的地方,採用在口內、瞼緣加微創小切口聯合,進行微創骨折復位、整形修復等,精細地將粉碎骨折處一一對位,用了11塊微型鈦板固定,重塑面中部,糾正面中部凹陷,並對手術切口採用美容縫合,加快康復的同時預防疤痕的發生,最終實現了讓“碎臉”再重圓。

得益於手術切口採用了美容縫合,加快康復的同時可預防疤痕的發生,盧先生恢復得非常好,目前已康復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