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鎮:探尋紅軍入粵第一站的革命足跡

松源鎮:探尋紅軍入粵第一站的革命足跡

梅縣區松源鎮地處武夷山系,是閩粵二省五縣邊陲交往密切之地。是紅四軍出擊東江時進入廣東的第一站。今天《銘記光輝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系列報道》我們一起走進革命老區松源鎮,探尋革命足跡,感受戰火紛飛的年代。

“打倒鄉紳土豪”“建立蘇維埃政權”在松源鎮金星村的一座客家老宅——“同懷別墅”裡,進門隨處可見牆上有序地寫著許多紅色的標語,字字清晰的標語,彷彿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歲月。1929年10月,朱德、林彪率紅四軍三個縱隊共6000多位將士,離開閩西出擊東江,分三路向松源進發。10月19日凌晨,林彪率領的第一縱隊分三路對駐紮在松源的國民黨駐軍發起總攻,打響有名的“五星橋戰役”,此戰紅四軍取得大捷後,就將軍部設在“同懷別墅”進行修整。在這裡,陳毅和朱德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並口頭傳達了中央的“九月來信”。

紅四軍在松源集結停留的五天半時間裡,大力宣傳共產黨和紅軍革命目的和宗旨,成立了農會、工會等革命組織,留下了十多位紅軍骨幹,充實壯大了松江區人民赤衛隊革命武裝。撒下了革命的種子,點燃了革命的火種。

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革命之火在松源生生不息,眾多堡壘戶、愛國人士為革命做出過重要貢獻,松源鎮新南村姣花堂便是紅色堡壘戶、中共七大代表王維的故居,這座看似不起眼的老屋正是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黨代表擴大會議的舊址,在這裡不僅選舉出了中共中央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代表,且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曾在“姣花堂”隱居、交換情報、輸送物資的老革命黨員就有兩三百位。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松源人民為建立蘇維埃政權、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奮勇向前。經過24個年頭的艱苦戰鬥,松源人民不僅徹底推毀了國民黨在松源的反動統治,也為中國革命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如今,松源鎮的22個村中,有10個村評為“老蘇區村”,有10個村被評為“游擊區村”。今天,新一代的蘇區人,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傳承著革命精神,將紅色文化凝聚傳播,代代相傳。

中共梅州市梅縣區委宣傳部製作維護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新城行政區 郵編:514700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