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然後稍息

前幾天我轉發了一條“錦州南站老人發病,醫學院一位學生為老人進行心肺復甦”的微博,因為指出她心肺復甦操作不當,遭到部分網友的指責,似乎掀起軒然大波。

在老人摔倒扶不扶都需要思考抉擇的當下,首先在得知老人突發急病時,能夠挺身而出,其善良和勇氣是值得讚賞的,這種精神毫無疑問也值得提倡和弘揚。我要強調的是,急救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愛心、熱情和良好意願,要有科學規範的操作方法才能達到良好效果,才能擁有更好的結果。

為什麼非得強調正確的急救方法呢?因為現行這套心肺復甦急救源自於實踐,是經過反覆研究實踐檢驗才得來的成果。幾個世紀前人類就試圖復甦呼吸停止的人,據介紹,從1850年到1950年的百年時間裡,出現了上百種急救方式,比如,每分鐘反覆拉舌頭、放開舌頭15下;讓患者俯臥和側身兩種姿勢反覆切換等等。今天回頭再去看,這些急救就顯得十分可笑,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不能因為出發點是救命,科學的急救操作就可以輕描淡寫,略去不談。

立正!然後稍息

18世紀時搶救溺水者的方法是對著肛門吹氣。

立正!然後稍息

20世紀初藉助大木桶做人工呼吸。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前期,現代心肺復甦術才誕生。

正確的心肺復甦操作其實不復雜:

立正!然後稍息

立正!然後稍息

——那麼錯誤的心肺復甦操作有什麼危害?

可能會發生肋骨、胸骨骨折,造成心臟、肺臟的損傷以及肝脾破裂等嚴重情況,導致氣胸、血胸、心肌損傷、冠狀動脈損傷、心包填塞,內臟大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

——給活人做心肺復甦,又有什麼危害呢?

對一個心跳並未停止、且意識清楚的人做胸外心臟按壓,會打亂心跳原有的規律,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使得心排血量受限、下降,各組織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導致心源性休克、死亡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會影響到呼吸,使得患者呼吸的頻率、深度大大增加,導致過度換氣,二氧化碳不斷被排出而濃度過低,引起呼吸性鹼中毒,可出現頭暈、手腳麻木,嚴重時四肢可以抽搐、甚至意識喪失。

同時,被按壓的人如意識清楚,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緊張、不適、驚慌、恐懼。

救命的事,正確的處理方式和科學方法是無法忽視和迴避的。

希望這件事不要影響到心肺復甦搶救“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善心和決心,更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掌握正確的救命方法,造福於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