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雪龍2」號下水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有哪些過人之處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題:“雪龍2”號下水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有哪些過人之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10日在上海下水。按照計劃,“雪龍2”號將於2019年交付使用,出征南北極。 (小標題)雙向破冰:極地科考破冰船中世界首例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長122.5米,寬22.3米,航速12-15節,續航力2萬海里,自持力60天,定員90人。 “‘雪龍2’號以極地水域科考為首要任務,兼具一定的極地考察站後勤物資運輸能力。”“雪龍2”號船長趙炎平說,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冰情下,能夠以2-3節航速連續破冰行駛。 與“雪龍”號相比,採用船艏和船艉雙向破冰設計的“雪龍2”號破冰能力更強。同時,它配備了兩臺全迴轉吊艙和兩臺首側推,可實現原地掉頭。全迴轉的應用,可提高船舶冰區適航能力。 “雪龍2”號總工藝師趙振華說,作為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具備高冰級、耐低溫、全季節、高緯度破冰航行能力,具備“摸邊探底、潛力評估”全方位極地海洋科學調查能力,具備智能監控、安全評估、輔助決策能力。 “‘雪龍2’號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說。 (小標題)“雙龍”探極:助力極地科學考察 海冰是極地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因而極地科考破冰船是調查和掌握極地海洋特徵和變化規律的關鍵手段和平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破冰船建設工程部科考系統負責人何劍鋒說,夏季海冰最小覆蓋範圍,北極約400萬平方公里、南極約300萬平方公里,這些區域以“雪龍”號的破冰能力難以深入,“雪龍2”號可進一步拓展南北極海洋考察區域。同時,“雪龍2”號在極地科考方面還有諸多過人之處: ——延長考察和作業時間:北冰洋海冰最大覆蓋範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南大洋1800萬平方公里,春秋季海冰範圍介於最小和最大之間。“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可將我國的極地海洋考察從夏季延展到春季和秋季。 ——增強海底探測能力:“雪龍”號的考察能力主要集中在海洋環境調查,海底探測能力有限。“雪龍2”號配備了深水和中淺水多波束系統、海洋地震勘探系統、深海淺地層剖面等一整套海底探測設備,可對極地的海底地形和基礎構造進行精細化測量。 ——提高考察和作業的精度:“雪龍”號未配備動力定位系統,在海洋調查作業過程中,船位會漂移。“雪龍2”號配備的定位系統,能在精準的定位下作業。 ——提升全球尺度的隨船觀測能力:“雪龍”號配備了走航觀測系統,對基礎氣象、表層海洋環境進行走航觀測,“雪龍2”號在此基礎上優化表層走航供水系統和觀測系統,增加了海洋營養參數和甲烷濃度等觀測參數。 趙炎平說,“雪龍2”號可同時搭載K32、AW169兩架直升機,可大大提高科考船科考、貨物運輸、人員調配、冰情探測的高效性及機動性。 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裝備了國際先進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的“雪龍2”號,將成為我國開展極地海洋環境與資源研究的重要基礎平臺。 (小標題)按期保質:迎接“雙龍探極”時代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說,新船下水,意味著船舶建造過程中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特種技術運用和特殊工藝應用階段已順利通過,標誌著船體建造和主要設備安裝等造船主體工作基本完成。“雪龍2”號建造工作的順利推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時代國家擘畫的“雪龍探極”重大工程正在穩步實施。 2016年12月20日,“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切割車間進行首塊鋼材點火切割。如今,“雪龍2”號下水,意味著建造工作進入到了最後一個環節。下水後,“雪龍2”號還將進行繫泊試驗和內部裝修等,根據計劃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執行我國極地考察任務。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儉表示,“雪龍2”號順利下水後,公司將繼續精心組織施工,嚴格工藝規程,嚴抓質量安全,確保按期優質地交付一艘指標先進、性能優良、滿足極地航行與研究要求的“綠色船舶”。 “新船下水是一個重要的工程節點,更是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楊惠根說,中國極地中心將繼續與江南造船集團及其他參建單位一道,密切配合,紮實工作,同步配備和訓練新船隊伍,確保“雪龍2”號安全、保質完成建造、調試和試航任務,按時投入使用,為提升我國極地科考能力做出新的貢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