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風」盛行,是因爲男子漢都不願當老師

“娘炮風”盛行,是因為男子漢都不願當老師
秦玉龍/文
最近,各大媒體熱議“娘炮”現象,多劍指娛樂明星和流行文化,卻鮮有人提及“娘炮”滋生的土壤——幼兒園、小學教育。如今的小學幼兒園,老師基本上都是“娘子軍”,即便有幾個男教師,也多是大齡老男人。而且各地每年教師招考,沒有幾個男生報考教師。
男生為何不願當老師?幾年前我和兒子也討論過這個話題。記得兒子報考大學志願時,我建議他報考師範類院校,將來畢業出來當一名教師,不但受人尊重,而且還有兩個長假期,是個不錯的職業選擇。但兒子堅決不願報考師範院校。理由是:“我上學十幾年,每天起早貪黑。當老師將來還要每天起早貪黑,太辛苦了,不報。
聽了兒子的話,讓我很錯愕,直言訓斥他:“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職業都很辛苦,都有你看不到的艱辛和無奈。公務員、醫生、記者、警察等職業也是一樣,你只看到了他們人前光鮮亮麗的模樣,你沒看到他們人後經常加班加點、廢寢忘食的勞作和付出。”然而我最終還是沒有扭過兒子,他報考了一個綜合類院校,畢業後報考公務員,成了一名警察。入職一年多來,經常加班加點,有時候半夜三更發生警情,他睡眼惺忪爬起來就去處理警務。我問兒子:“如果當初選擇當老師,會不會比現在更辛苦呢?”他只是尷尬一笑。 
在城鄉中小學及幼兒園,女教師多,男教師少,已是一個普遍現象。男教師多集中在高校、中專、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基本上都是女教師當家。雖然城鄉中學男教師數量略多一些,但一般也只達到學校教師總數的三至四成。一位從教20多年的老教師感嘆說:現在中小學教師中男性比例越來越低,“陰盛陽衰”的現象不容忽視。不僅報考教師的男性越來越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尤其是城市教師隊伍更為“女性化”,教師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對於這一現象,大家都很著急。學校校長著急,因為男老師越來越少,一些本該由男老師主抓的課程不得不讓女老師代替。女老師也著急,總聽她們抱怨,因為學校缺少壯勞力,女老師都變成了“女漢子”。學生們著急,因為整天浸泡在女老師的關懷下,缺少了新鮮感,連陪他們踢場球的老師都沒有。家長們望著自家的男孩越來越“娘”,女孩卻越來越“剛”,更著急。多想讓孩子們換換口味,在接受女老師體貼入微的關愛外,也能感受到男老師堅強剛勁氣質的薰陶。
或許有人會問:男人當老師究竟有啥不好?教師崗位屬於收入穩定的體面職業,社會地位並不低。筆者曾經將平涼城鄉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和公務員做了對比,發現兩者相差不大。一個一級教師的工資收入,還略高於一個科級幹部的收入。一個二級教師的工資收入,與普通公務員的收入基本持平。 
然而,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男性不光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更維繫著一個家族和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承載著“光耀門楣”的重任。相比之下,受職業環境和職業特性的影響,男教師的發展上升空間有限。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報告顯示,教師這一職業在我國的社會地位並不低,大學教師排名第8位;中學教師排名第12位,略低於外企經理;但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排名第35位。也就是說,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娃娃頭”是人們私下裡對小學男老師的戲謔稱謂。
曾幾何時,領著孩子們大聲朗讀“之乎者也”的是男人,人們尊稱他們是“教書先生”。但如今,“教書先生”這份職業被女性接盤。華東師範大學在全國27所師範類院校的萬名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在校師範生男女比例差距明顯加大——女生達65.3%,男生僅佔34.7%。這意味著,大批未來教師中女性幾乎兩倍於男性。而僅有的三成男生中,最終選擇進入學校、走上講臺的稱得上是鳳毛麟角。幼兒園就不必多說了,幾乎是清一色的女幼師。
要想改變這一現狀,短期來說,要從提高教師待遇、暢通教師職業上升通道等方面發力,讓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得以體現。當尊嚴感和價值感真正落實到位,職業偏見自然得到糾偏,選擇教師職業的男性就會越來越多。 
長期而言,中小學男教師稀缺,對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理性、果斷、堅強、勇敢等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是有不利影響的。“娘炮風”盛行,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看到老師跳槽到其他行業,卻從未見其他行業的人跳槽去當老師。這背後既有觀念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困擾。要想扭轉小學幼兒園“女兒國”現狀,必須從讓教師職業能吸引男生入手,這樣才有望拯救“男教師危機”。
拋開所謂發展上升空間或職業榮譽感不說,單就勞動力價格而言,倘若一名教師的月工資收入是一名普通公務員月收入的一倍,男人選擇去當小學老師會覺得沒面子嗎?
所以,討伐“娘炮”,不能只抓住幾個明星不放。試問:是誰造就了這些“娘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