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你看惯日本、韩国、印度的引进片了嘛?

小国别批片依旧是一片未知的金矿。

对于更多的中小电影公司来说,溢价或者硬着头皮进入头部项目,会越来越难。放眼今年暑期档,除国产片之外,令人侧目的其实是《哆啦A梦·大雄的金银岛》破2亿,《小偷家族》近亿,《厕所英雄》同样近亿,非好莱坞电影已经开始持续在国内有突破性的表现了。

另外,普通中小公司想去博A类进口片内地的协助推广权已经不太现实,参与合拍片、协拍片的难度也在逐步提升,这些小国别非好莱坞电影似乎成了香饽饽,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所谓的“捷径”来“以小博大”呢?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日本印度等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垄断”

中小公司想要进入批片市场,首先要储备的是自己的资金以及海外资源。

非好莱坞的影片在国内市场情况蒸蒸日上: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突破10亿,日本影片《你的名字。》《哆啦A梦·伴我同行》双双破五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2.7亿,俄罗斯电影《他是龙》6000万,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5300万,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1.72亿,波兰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票房近7000万。

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摔跤吧!爸爸》让印度电影在中国一片繁荣

这些影片在国内往往延迟1-2年上映,几乎所有影片都有网络资源,但依旧在内地均可以卖出等同于出品国本土的票房成绩,甚至超出引进价格几倍的票房,这也令原出品国赞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的情况和中国有点类似,大家都只看本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对其他非好莱坞的影片都有一点点本能的排斥。毕竟大部分国家的市场空间更为有限,出于文化保护、本土电影产业的扶持,都会更支持本国电影,同时也为了更好给予本国影院带来稳定收益,对收益颇丰的好莱坞电影也会鼎力支持。

伴随市场宽度的增加,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增长和合资企业、具备进出口资质的文化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很多公司在整个亚太地区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业务能力,他们多年的成长、和海外企事业沟通都使得他们在收购影片之时有先天优势。

目前非好莱坞影片在海外报价都不算高,10万美元的片子比比皆是,这些影片很多在本土已经实现盈利,但放映窗口期已经过去超一年有余,已经不具备新鲜度和竞争力。

像之前运作多部印度片的孔雀山,在购入《摔跤吧!爸爸》后,捆绑的影片便是两部《巴霍巴利王》。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同时像成功购入多部日本影片的凤仪传媒,自2015年起以《哆啦A梦·伴我同行》打开了内地日片之旅,之后的《垫底辣妹》突破了多年以来日本真人电影不卖座的窘境,之后几部《哆啦A梦》动画片表现均超其他日本漫画电影,《银魂》真人版也取得日本真人电影的再一次突破。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像凤仪和孔雀山此类专注印度和日本电影购入工作的公司,他们能够进入VIP大户室绝非偶然,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包括和这些国家、地区常年的沟通合作才取得信任。

这些影片购入费用一般在50万美元左右,海外公司更愿意和信任的伙伴来合作,虽然目前会出现恶意竞价和狮子大开口的情况,但更多出于契约精神和长期合作的考量,海外公司更愿意和长期合作伙伴做买卖。

比起前几年市场的不冷静,目前进口片,特别是第三国影片的价格并不高,五十万(美元)左右是市场上较平均的价格,但对于初入门的一些公司,海外公司并不会信任你,也不会仅仅因为所谓的价格优势便把产品交付给你。

另外,印度公司更喜欢打包操作,属于买一送N,借此把质量略差的影片同时倾销出去,总体打包的价格往往会超过百万,这样到国内已经会存在一定的回报协议。

同时也会有一些价格极低,甚至只有20万不到的项目,这些影片基本在海外也出现扑街情况,他会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向全世界倾销,并不去考虑输出国的具体市场情况,并把影片的全部权益拱手相让(当然仅限购入国和地区范围内使用)。这样看来,百万人民币左右的购片费用对于很多影片来看,其回报压力便极小了。

比起好莱坞电影,第三国进口片的购入费用并不高,但资质、公司知名度等都会影响到这些公司的竞标结果,购片成本、发行费用等并不是目前一些公司运作第三国影片的主要问题,其他更多复杂的因素也会成为制约门槛。

不可避免的90-200万元基本国内费用

进口片的流程其实和进出口贸易等同,只不过负责报关的是中影和华夏公司,海关凭他们填报的进口货物报关单核查放行,也就是说进口片本质上和其他进口商品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舶来品”。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但整体上来看,中影对于国内公司买断、协拍和其他方式参与的进口片在审批环节都相当宽松,毕竟电影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化商品,存在文化输出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公司参与投资和海外购片,都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原则上中影是鼓励内地公司参与购买非好莱坞影片。

进口片的报审流程的整体费用很低,整个环节刚性花费大体在5.2万,对于大部分运作进口片的公司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即便进入到发行环节,中影本身所收取的费用也并不是直接让片方掏钱,而是采取押金垫付、票房返还的模式来处理。

这部分费用美国电影在200万左右,非美国电影费用不足百万。如果影片的票房在两千万,中影则在扣除掉自己10%的分成后,直接纳入到发行费之中去,这部分费用包括拷贝制作、特种影片的格式等费用,如果你要求多制作几个版本的影片格式,则需要多支付费用,如果这些格式也制作配音版本,同样也要叠加部分制作费用。

另外还要支付版权费2万美金,进出口分成预付款中,非美片20万,美片100万,进出口的分成是总票房的1.5%。同时,我们所熟悉的分账比例,目前维持在43%和57%,43%便是中影和片方所享受,中影(或华夏)截留10%,剩余的33%归片方(暨购入公司)所有,片方通常也和一些发行公司签署发行协议。

有一些片方为了提升影片的品质,通常要自己找明星来配音,像迪斯尼&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影片和大部分迪斯尼真人电影都会用国内最好的译制片翻译和配音团队,单独把译制配音等环节的费用增加提升。

迪斯尼甚至会奢侈到把配音素材传递到英国、美国等世界上最好的混音录音棚进行混录,然后在回传到中影,再由中影把制作好的字幕文件统一交给美方来制作技审DCP (Digital Cinema Package暨数字电影包)。

另外片方在把影片送审之前,通常要自己找国内的翻译公司做影片的翻译和字幕叠加工作,这部分的费用不多,一般在3-5万左右。必须要说明,如果翻译水准高超,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影片对审片人员的心理影响力,对于顺利过审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送审和中影基本的发行费用并不算高,对于大部分想致力于在进口片上做文章的公司并不算什么门槛,至于达到和超过所产生的阶梯递增费用,反而成为了很多进口片商最希望企及的目标。

裸发或砸几千万是考量公司最重要的部分

购片成本几百万人民币,基本的审报和发行费用可能不足200万,通常一部进口片批片的最低费用不足千万,但想要有不错的成绩则必须要找到合理的宣发切入点,同时宣发的费用核定和计划也是非常主要的。

通常一部影片的宣发费用会是影片的成本的15%-25%,但批片不同,他们本身并没有特别高的购入成本,如果按照购入成本来制定和核算宣发费用,往往会计算出二三百万的发行费用,在目前内地的宣发情况来看,这笔费用几乎是被忽略不计的。

《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和其他表现突出的批片,均有超千万的宣发费用,当然这两部影片也有符合国内国情的故事,《摔爸》的核心家庭教育、《天才》的核心则是应试教育,这些都在中国内地可以找到国人的共鸣。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目前内地在第三方进口片的引进出现了扎堆的情况,年初一部印度《神秘巨星》拿到7亿的票房,网红片《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不到3亿,打着印度“学区房”的《起跑线》则超过2亿。

这对于更多想运作第三国进口片的公司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当一个国家的影片在内地成功开拓市场之后,往往面临到后续乏力的状况,降低宣发费用注定不行,加大宣发费用同样面临较高的风险,毕竟并不是所有进口片都有一个阿米尔汗,也并不是所有第三国影星具备阿米尔汗强大的号召力。

如何去平衡产品&观众的倾向便成为片方和发行方制定第三国进口片宣传策略主要问题,产品本身他的前期口碑基本都已经释放,但大众、媒体对影片只有一个基本面的判断,片方自己会了解影片的优劣,只不过介于自身能力的问题,不能完全认清楚观众对影片的判断。

在最基本的费用明示后,决定一部非好莱坞进口片票房成败的就在宣发策略的和费用的指定,目前普遍来看千万是一部可以破亿体量的非好莱坞进口片的宣发费用起步点。对于一些和本国国情相比甚远,有较强限制性的进口片,他们整体的市场空间有限,同时这部分影片购入成本并不高,适当缩减宣发费用,不盲目投入才是较佳选择。

藉此来看,运作第三国的进口片其风险仍然远低于大部分国产片,但其有一定的门槛和制约条件,市场和观众的判断往往容易失准,宣发费用的制定也会存在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的情况。想要吃到这块肥肉,仍然需要通过自身较长时间的努力和运作,并取得他国公司的信任,以更低价格竞标成功后,才有可能在内地获得以小博大的资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