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別批片是金礦?票房不到1000萬元也能回本

你看慣日本、韓國、印度的引進片了嘛?

小國別批片依舊是一片未知的金礦。

對於更多的中小電影公司來說,溢價或者硬著頭皮進入頭部項目,會越來越難。放眼今年暑期檔,除國產片之外,令人側目的其實是《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破2億,《小偷家族》近億,《廁所英雄》同樣近億,非好萊塢電影已經開始持續在國內有突破性的表現了。

另外,普通中小公司想去博A類進口片內地的協助推廣權已經不太現實,參與合拍片、協拍片的難度也在逐步提升,這些小國別非好萊塢電影似乎成了香餑餑,我們能否找到一條所謂的“捷徑”來“以小博大”呢?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日本印度等地區已出現一定程度“壟斷”

中小公司想要進入批片市場,首先要儲備的是自己的資金以及海外資源。

非好萊塢的影片在國內市場情況蒸蒸日上: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突破10億,日本影片《你的名字。》《哆啦A夢·伴我同行》雙雙破五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2.7億,俄羅斯電影《他是龍》6000萬,意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5300萬,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1.72億,波蘭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票房近7000萬。

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摔跤吧!爸爸》讓印度電影在中國一片繁榮

這些影片在國內往往延遲1-2年上映,幾乎所有影片都有網絡資源,但依舊在內地均可以賣出等同於出品國本土的票房成績,甚至超出引進價格幾倍的票房,這也令原出品國讚歎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

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目前的情況和中國有點類似,大家都只看本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對其他非好萊塢的影片都有一點點本能的排斥。畢竟大部分國家的市場空間更為有限,出於文化保護、本土電影產業的扶持,都會更支持本國電影,同時也為了更好給予本國影院帶來穩定收益,對收益頗豐的好萊塢電影也會鼎力支持。

伴隨市場寬度的增加,中國近些年經濟的增長和合資企業、具備進出口資質的文化企業逐步走出國門,很多公司在整個亞太地區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業務能力,他們多年的成長、和海外企事業溝通都使得他們在收購影片之時有先天優勢。

目前非好萊塢影片在海外報價都不算高,10萬美元的片子比比皆是,這些影片很多在本土已經實現盈利,但放映窗口期已經過去超一年有餘,已經不具備新鮮度和競爭力。

像之前運作多部印度片的孔雀山,在購入《摔跤吧!爸爸》後,捆綁的影片便是兩部《巴霍巴利王》。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同時像成功購入多部日本影片的鳳儀傳媒,自2015年起以《哆啦A夢·伴我同行》打開了內地日片之旅,之後的《墊底辣妹》突破了多年以來日本真人電影不賣座的窘境,之後幾部《哆啦A夢》動畫片表現均超其他日本漫畫電影,《銀魂》真人版也取得日本真人電影的再一次突破。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像鳳儀和孔雀山此類專注印度和日本電影購入工作的公司,他們能夠進入VIP大戶室絕非偶然,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包括和這些國家、地區常年的溝通合作才取得信任。

這些影片購入費用一般在50萬美元左右,海外公司更願意和信任的夥伴來合作,雖然目前會出現惡意競價和獅子大開口的情況,但更多出於契約精神和長期合作的考量,海外公司更願意和長期合作伙伴做買賣。

比起前幾年市場的不冷靜,目前進口片,特別是第三國影片的價格並不高,五十萬(美元)左右是市場上較平均的價格,但對於初入門的一些公司,海外公司並不會信任你,也不會僅僅因為所謂的價格優勢便把產品交付給你。

另外,印度公司更喜歡打包操作,屬於買一送N,藉此把質量略差的影片同時傾銷出去,總體打包的價格往往會超過百萬,這樣到國內已經會存在一定的回報協議。

同時也會有一些價格極低,甚至只有20萬不到的項目,這些影片基本在海外也出現撲街情況,他會採取薄利多銷的策略向全世界傾銷,並不去考慮輸出國的具體市場情況,並把影片的全部權益拱手相讓(當然僅限購入國和地區範圍內使用)。這樣看來,百萬人民幣左右的購片費用對於很多影片來看,其回報壓力便極小了。

比起好萊塢電影,第三國進口片的購入費用並不高,但資質、公司知名度等都會影響到這些公司的競標結果,購片成本、發行費用等並不是目前一些公司運作第三國影片的主要問題,其他更多複雜的因素也會成為制約門檻。

不可避免的90-200萬元基本國內費用

進口片的流程其實和進出口貿易等同,只不過負責報關的是中影和華夏公司,海關憑他們填報的進口貨物報關單核查放行,也就是說進口片本質上和其他進口商品沒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一種“舶來品”。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但整體上來看,中影對於國內公司買斷、協拍和其他方式參與的進口片在審批環節都相當寬鬆,畢竟電影作為一種較特殊的文化商品,存在文化輸出的作用,特別是中國公司參與投資和海外購片,都可以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從原則上中影是鼓勵內地公司參與購買非好萊塢影片。

進口片的報審流程的整體費用很低,整個環節剛性花費大體在5.2萬,對於大部分運作進口片的公司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即便進入到發行環節,中影本身所收取的費用也並不是直接讓片方掏錢,而是採取押金墊付、票房返還的模式來處理。

這部分費用美國電影在200萬左右,非美國電影費用不足百萬。如果影片的票房在兩千萬,中影則在扣除掉自己10%的分成後,直接納入到發行費之中去,這部分費用包括拷貝製作、特種影片的格式等費用,如果你要求多製作幾個版本的影片格式,則需要多支付費用,如果這些格式也製作配音版本,同樣也要疊加部分製作費用。

另外還要支付版權費2萬美金,進出口分成預付款中,非美片20萬,美片100萬,進出口的分成是總票房的1.5%。同時,我們所熟悉的分賬比例,目前維持在43%和57%,43%便是中影和片方所享受,中影(或華夏)截留10%,剩餘的33%歸片方(暨購入公司)所有,片方通常也和一些發行公司簽署發行協議。

有一些片方為了提升影片的品質,通常要自己找明星來配音,像迪斯尼&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系列影片和大部分迪斯尼真人電影都會用國內最好的譯製片翻譯和配音團隊,單獨把譯製配音等環節的費用增加提升。

迪斯尼甚至會奢侈到把配音素材傳遞到英國、美國等世界上最好的混音錄音棚進行混錄,然後在回傳到中影,再由中影把製作好的字幕文件統一交給美方來製作技審DCP (Digital Cinema Package暨數字電影包)。

另外片方在把影片送審之前,通常要自己找國內的翻譯公司做影片的翻譯和字幕疊加工作,這部分的費用不多,一般在3-5萬左右。必須要說明,如果翻譯水準高超,會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影片對審片人員的心理影響力,對於順利過審往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送審和中影基本的發行費用並不算高,對於大部分想致力於在進口片上做文章的公司並不算什麼門檻,至於達到和超過所產生的階梯遞增費用,反而成為了很多進口片商最希望企及的目標。

裸發或砸幾千萬是考量公司最重要的部分

購片成本幾百萬人民幣,基本的審報和發行費用可能不足200萬,通常一部進口片批片的最低費用不足千萬,但想要有不錯的成績則必須要找到合理的宣發切入點,同時宣發的費用核定和計劃也是非常主要的。

通常一部影片的宣發費用會是影片的成本的15%-25%,但批片不同,他們本身並沒有特別高的購入成本,如果按照購入成本來制定和核算宣發費用,往往會計算出二三百萬的發行費用,在目前內地的宣發情況來看,這筆費用幾乎是被忽略不計的。

《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和其他表現突出的批片,均有超千萬的宣發費用,當然這兩部影片也有符合國內國情的故事,《摔爸》的核心家庭教育、《天才》的核心則是應試教育,這些都在中國內地可以找到國人的共鳴。

小国别批片是金矿?票房不到1000万元也能回本

目前內地在第三方進口片的引進出現了扎堆的情況,年初一部印度《神秘巨星》拿到7億的票房,網紅片《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不到3億,打著印度“學區房”的《起跑線》則超過2億。

這對於更多想運作第三國進口片的公司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當一個國家的影片在內地成功開拓市場之後,往往面臨到後續乏力的狀況,降低宣發費用註定不行,加大宣發費用同樣面臨較高的風險,畢竟並不是所有進口片都有一個阿米爾汗,也並不是所有第三國影星具備阿米爾汗強大的號召力。

如何去平衡產品&觀眾的傾向便成為片方和發行方制定第三國進口片宣傳策略主要問題,產品本身他的前期口碑基本都已經釋放,但大眾、媒體對影片只有一個基本面的判斷,片方自己會了解影片的優劣,只不過介於自身能力的問題,不能完全認清楚觀眾對影片的判斷。

在最基本的費用明示後,決定一部非好萊塢進口片票房成敗的就在宣發策略的和費用的指定,目前普遍來看千萬是一部可以破億體量的非好萊塢進口片的宣發費用起步點。對於一些和本國國情相比甚遠,有較強限制性的進口片,他們整體的市場空間有限,同時這部分影片購入成本並不高,適當縮減宣發費用,不盲目投入才是較佳選擇。

藉此來看,運作第三國的進口片其風險仍然遠低於大部分國產片,但其有一定的門檻和制約條件,市場和觀眾的判斷往往容易失準,宣發費用的制定也會存在目標不清晰、不明確的情況。想要吃到這塊肥肉,仍然需要通過自身較長時間的努力和運作,並取得他國公司的信任,以更低價格競標成功後,才有可能在內地獲得以小博大的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