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共建国家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共建国家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到 2020 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成效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队伍建设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质量明显提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扎实推进。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到 2020 年,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 4.2 万人左右。 “十三五”期间,稳定本科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统筹发展继续教育。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 95%以上,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到 2020 年,科研的核心发展目标为: “十三五”末计划类科研总经费比“十二五”末增长 1 倍;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 SCIE 和 SSCI 期刊收录论文比“十二五”增加 2 倍;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国家级科研奖励、国际专利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建成若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团队,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力提升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导向,积极争取重点和重大企业委托项目,巩固和提高我校的产学研用传统优势。

3、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到 2020 年,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 2600 人左右,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超过 65%;按照一流学科标准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或本学科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培养和引进院士、 “千人计划”入选者、 “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 20 名以上;培养和引进学校“黄山学者计划”、 “黄山青年学者计划”入选者等优秀学术带头人80名以上;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5%;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师资、管理、支撑服务队伍。

4、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到 2020 年,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继续保持 ESI 全球排名前 1%;按照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和要求,建设发展我校的其他学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实现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的支持。

5、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推进

到 2020 年,来校从事合作、交流、讲学的国际(境外)短期专家、学者等累计达到 1500 人次;教师出国(境)交流累计达到 1200 人次;在校各类留学生达到 380 人次;聘请中长期外籍专家及教师累计达到 150 人次;派出学生国际(境外)交流学习达到 1200 人次;推进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进程;引进若干一流战略科学家,拥有一批具有全球战略思维、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人才;科研合作国际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6、办学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到 2020 年,学校的办学空间布局得到全面优化。学校按学科群实施布局优化,屯溪路校区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翡翠湖校区有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含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在保持学校总面积和教学用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整合土地资源,

适当调整置换;宣城校区实施延伸办学、创新模式、办有特色、差异化发展;学校与合肥市共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成为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7、党建思政工作全面加强

到 2020 年,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党的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全面加强,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全面落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党内制度更加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更加明显,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得到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