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戏不讲调门高

 前者曾谈过,歌唱讲韵昧,不讲弯转;不但不讲弯转,且不讲调门高。倘唱得不够味儿(戏界人谓之不挂味儿),那任凭他多高多响,也不算上乘。外行的人,或者欢迎,内行人则不重视。例如刘鸿昇、高庆奎等几人,声音也很高亮,但唱得总不够正当,所以味儿也就差了。

唱戏不讲调门高

高庆奎之便装照

 按调门这件事情,古今中外,都很讲究,都极重视。西洋歌唱的调门,早已规定正确,各国一致,都用仪器规定,不差毫厘。中国则这些年,永远没能够弄准,所谓黄钟调,可以说是一朝一个样子,无论哪一朝,立国之初,总要先调整音乐,规定黄钟,此当然是来源于孔夫子的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之义。不过是该朝自以为规定得很准,而下一朝,则一定又说他不对,又得特另规定。一朝一朝,总是如此,闹到了现在,也没有准稿子。国家如此,私人音乐的规定,就更不用说了。

 例如昆腔,哪几种曲牌,属于哪一种调门是一定的。不过他不叫做调门,而名曰宫调。比方黄钟宫、仙吕宫、中吕宫、双调、商调、大石调等等。常用者,不过八九种,他唱哪一种牌子,就得用哪一种牌子,就得用哪一种宫调,规定得很严,不能乱用,无论生旦净丑,都得这样唱。自然也有一个牌名,分成两三个宫调的,但工尺就不一样了。它规定得很严,可是笛子的声音,也没有准,此笛高一点,彼笛就许低一点,是仍不能算确定,然而总算有它的规定,所差者,只制造笛子之技术耳。这总算是昆腔高超的地方。

唱戏不讲调门高

《二进宫》程砚秋饰李艳妃 王泊生饰杨波 徐凌霄饰徐彦昭

 此外要数秦腔,不但一出戏中,各脚必须一个调门,据他们说,每天演戏,自始至终,不论几出戏,也必须用一个调门。到了皮黄就差了,一人一个调门,一个人在一出戏中,就不一个调门。倒板费力,先把弦定矮一点,唱完倒板再长,这是最不合规矩的地方。在从前一出戏,各脚必须一个调门,尤其是群戏,例如《二进宫》等戏,都得要唱正宫调,谁嗓音高,谁就迁就些;谁嗓音低,谁就巴结些。这是一定的规矩。如今都迁就好脚,台柱子调门高,大家就都得高;他矮,就都得矮。这是毫无道理的。

 一次,在北平宣武门外,江西会馆,演《四郎探母》。这出戏,俗语叫做“杨四郎打通关”,见到谁,就得同谁唱。跟猜拳打通关一样,所以大家如此说法。按既是他打通关,那一出戏的调门,当然就得就杨四郎了吧?可是不然。那一次是谭鑫培的杨四郎,梅兰芳的公主,陈德霖的太后,龚云甫的余太君,姜妙香的杨宗保,各人都带有自己的琴师,各人唱各人的调门。

唱戏不讲调门高

《四郎探母》谭鑫培饰杨延辉

 姜妙香去宗保,本不应该唱慢板。按从前的规矩,是娃娃生去宗保才唱慢板,小生则唱散板。而姜妙香特别要好,求陈德霖教给他慢板,他就永远唱慢板了。适此次没有琴师,该时,正是徐兰沅给谭操琴,即求徐带着给他拉了拉,他的调门,跟谭不一样,他唱时谭在后台听到,便预备接唱时,也用此调门,而徐知谭之本调门,姜唱完,随即落了一点,俟谭一张嘴,没在调门里头,好在名脚名琴师,改得快,很快就改过来了。谭到后台,对我说: “齐先生听见了没有?一出戏没找着调门。”这总算是大家出了规矩,而谭鑫培则一点错也没有。

(《戏界小掌故》齐如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