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愛追劇的芭姐最近發現了一部與眾不同的好劇——《最美的青春》,名字聽上去是一部青春片,但劇中這群少男少女的青春可和一般人有點兒不一樣~
《最美的青春》在央視一套播出,這搭配組合,大家就懂這劇應該就是主旋律正能量的產出了。
在眾多宮廷仙俠權謀冒險題材劇的夾擊下,芭姐原先對這部劇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最美的青春》每集的收視率都穩中有升,收視還破2,倒是引起了芭姐巨大的好奇心。
豆瓣評分8.1的表現也不俗,於是芭姐嘗試著在這部劇更完後去追看了一兩集,萬萬沒想到,這一看就把這部36集的連續劇一口氣看完了。
種樹造林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最熱血的青春也不過如此!
馮程(劉智揚飾)是一名有故土情懷的大學生,放棄了林業大學留校任教的機會,懷揣著夢想來到了塞罕壩,想要為家鄉做貢獻。
歷史上的塞罕壩曾經是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皇家圍獵場,在同治二年(1863年)時開圍放墾,後來又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退化成了一片荒漠。
馮程剛到塞罕壩時,塞罕壩的風沙大得能吹跑人。只有一顆獨苗的百年老樹,孤獨的矗立在漫天黃沙當中。
塞罕壩林場老一輩的林業員,研究了大半輩子,埋下的樹種,培育的樹苗,都沒能成活。
初來乍到的馮程一開始也帶著知識分子紙上談兵的自信,忽略了現實情況的困難度,塞罕壩上一批批死掉的樹苗差點就要澆滅馮程的衝勁。
而本來約定好一起在塞罕壩上奮鬥的女朋友因為受不了艱苦的環境離開了馮程。事業情場的雙重打擊一下子讓馮程心灰意冷。
但馮程一直都是一個有上進心的年輕人,他立下“我要是種不活樹,我就死在壩上。”的誓言。
和大隊長退伍軍人趙天山、張福林、魏富貴組成了先遣隊,在塞罕壩上一心鑽研種樹這件事。
原先還是拉著手風琴的讀書青年,好幾年的風沙洗禮也變成了一個不修邊幅的“大叔”形象…
除了率先上壩的馮程,之後一批城裡來的大學生也陸陸續續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塞罕壩林場支援。
專業知識過硬,肯鑽研技術肯吃苦覃雪梅,東北林業大學畢業、溫柔文靜的孟月。
操著一口天津話,張嘴就能說相聲的隋志超,同樣是病蟲害專業、有小姐脾氣其實卻不嬌氣的沈夢茵。
敢愛敢恨、目標明確的承德農校第一批上壩中專生季秀榮、有些大男子主義卻心地善良的那大奎。
就是這樣一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選擇在塞罕壩奉獻自己的青春,都一腔熱血覺得一定能很快把樹種起來,卻沒想到一種就種了一輩子,每個人的成長與感情都深深紮根在塞罕壩這片土地上。
根據塞罕壩的土質情況,對症下藥地培育出適合生長的優質苗。
講究育苗的時機,總結失敗的經驗,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創新方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土地就是他們揮灑青春汗水的畫布,大家都攢著一股勁兒,彷彿不管要吃多少苦,花費多少時間,一定要把種樹這件事給做成!
就在這一代年輕人的努力下,塞罕壩不再是一片黃色的沙海,取而代之是的水草豐沛的綠色林海。
講真,放在當下這個年代,已經很難得見到年輕人會擇一事,終一生了。青春時年少輕狂說出的夢想,熱血沸騰了一陣,很容易都會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有些口號喊起來氣勢蓬勃,聽起來振奮人心,但最終都是要回歸到堅持不懈地與不同的艱難困苦鬥爭的現實中。
而這群立志種出一片綠林的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甚至一生的時間踐行夢想。光這一點,就足夠熱血足夠燃!
一代人的信仰與奉獻真實感人
有大情懷的夢想才最燃!
《最美的青春》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馮程算是英雄之後,父親因為抗戰而英勇犧牲,而覃雪梅則和林業部部長的父親心有隔閡。
不同家庭背景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事方式,在同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學會了適應,也磨出了最真實的情感、最堅韌的品質。
馮程一個人在壩上研究的三年,雖然專業不對口(他學的是伐木…),卻自學摸索出一套方法,儘管還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他每一次努力都是進步。
芭姐對劇中幾個情節印象很深刻。馮程因為好奇新來的大學生研究苗種的實驗室,進實驗室“學習”時不小心被關在了裡面。
他看到桌面上擺著的好幾本英文材料,為了轉移自己飢餓感,就“順手”將材料全部翻譯成了中文,還暗自高興:幸好有精神食糧。
冬日裡的塞罕壩風雪不止,在壩上值守的這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一人一句的背誦了一首自己喜歡的詩。
打過仗的大隊長趙天山背的是《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有著理想抱負的覃雪梅,字字鏗鏘地背誦了一首穆旦的《讚美》:“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而最讓芭姐眼眶溼潤動容的,就是馮程背誦的艾青《我愛這土地》裡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以前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都還沒有什麼具象的實感,而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經歷了更多的相遇與離別,對我們生養以及生活的這片土地,這句詩的情感也越來越沉。
當馮程真摯地念出“愛得深沉”四個字時,芭姐在那一刻感受的不是文青書生氣的賣弄,更不是什麼口號式的虛情假意。他用行動在實踐這份對土地深沉的愛。
60年代年輕人的青春和夢想是什麼?他們其實都想得非常簡單而直接。那個年代的人彷彿都有一種匠人精神,就算嘴上有抱怨,但該堅持的一直都在堅持,沒有人輕易地想要當逃兵。
就連為了追求覃雪梅的愛情,追隨她而來,為了面子會各種撒謊耍心機的幹部子弟武延生,也在塞罕壩林場幹了很多年。
《最美的青春》沒有我們特別熟悉的流量小生小花,圍繞的還是植樹造林這樣一個年輕人可能都沒有什麼實際概念的題材。
但真的用心看進去後,這部如此樸實接地氣的主旋律青春劇,老少皆宜還特別燃。年輕人的熱血揮灑在荒漠,這樣的青春確實很不一般。
閱讀更多 時尚芭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