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曹州牡丹天下知名,名氣甚至超過了洛陽。卻不知,曹州除了繁花似錦,也有出響馬的傳統,它地處四省交界、民風彪悍,梁山好漢、黃巢起義都是從這裡發家。作為清朝末年的義和團之亂(也稱為"拳亂"),以及膠州灣的淪陷,起因也是曹州當地一起民教騷亂,史稱"曹州教案"。

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鉅野“曹州教案”遺址

清朝後期,西方傳教士大量進入中國內地開始傳教活動,當時山東曹州府鉅野縣的磨盤張莊,有一個德國人開辦的天主教堂。就在1897年11月1日夜間(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初七),教堂的教民和當地鉅野的居民發生了惡性衝突,引發村民的騷亂。當夜,有暴民二十餘人衝入教堂,對教堂進行打砸破壞,並打死了兩位臨時"掛單"神父。

據說,當天有德國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來到鉅野教堂找神父薛田資,三人相見甚歡,天色已晚,神父薛田資就留宿他們兩位,不想當天夜裡竟發生騷亂。

當地村民闖入教堂,他們的目標其實是薛神父,卻因為兩位掛單神父睡在薛田資臥室,無形中替人受過。騷亂過後,神父薛田資查看現場,見到室內一片血跡,神父能方濟已死,神父韓理尚有餘息,但已無救,薛田資給韓理做了禱告,之後不久韓理也命歸上帝。

次日初八,鉅野知縣許廷瑞聞報大驚,當日上午即前往勘驗,現場一片狼藉,驗屍發現,神父能方濟身上負傷十餘處,頭顱破裂,胸部貫穿。神父韓理屍身九處傷,腹部捅爛,十個手指全部割斷。

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時任山東巡撫李秉衡

一下子死了兩個洋人,許廷瑞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不敢耽擱,迅速安排人將消息送出,由於距電報局路途遙遠,消息次日才發送至山東巡撫李秉衡處,李秉衡處理過大量的民教糾紛,僅1895年,就辦理了泰安、新泰、兗州和蘭山等處教案,他認為民教糾紛,多是因為教會欺壓民眾、積怨太深的結果,建議朝廷對這種案件,應當由己方官員秉公處置,教會不能干預和影響案件辦理,並將電文一併發送朝廷。

誰知電文到了朝廷,恰逢慈禧太后的壽誕,根據《德人佔據膠州灣紀略》的記載,"是日為太皇后壽誕花衣之期,廷臣授意各官禁勿以此兇變入告,欲俟慶典事畢而後上聞",按照清廷慣例,軍機大臣們怕驚擾了慈禧老佛爺的好心情,就把這件重要的外交事件押後,想放到慶典過後再上報,等候太后拿出處理意見,然後才轉發總理事務衙門。

因此,總理事務衙門沒有及時接到山東巡撫電文,卻在"曹州教案"發生之後的第六天,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97年11月7日),突然接到來自德國公使的照會電報,"始知"此事。消息的"遲延之罪",顯然不能算到慈禧太后和軍機處身上,最後山東巡撫李秉衡背了這個黑鍋。朝廷震怒之下,責令山東半個月的期限辦理此案,並安排"派臬司毓賢和兗沂曹濟道錫良馳往鉅野督辦"。

巨大的壓力之下,鉅野知縣許廷瑞等地方官員迅速行動起來,二十一日便捉拿涉案人員五十餘人,最終查明"七人有罪",將兩人斬立決,五人判處無期,而整個案件牽連的人員更是達到了千人以上,手段之雷霆,不可謂不迅速。

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教堂神父薛田資

面對這個結果,神父薛田資卻不以為然,他向當地官員提出抗議,控告地方濫殺無辜、屈打成招,在回憶錄中,他寫道,"中國官僚將人命看得一文不值,抓了無罪的人嚴刑拷打。殺害兩個神甫的真正凶手盡人皆知,但卻一直逍遙法外。抓了7個所謂證據確鑿的人,也砍了兩個人的頭,但他們都是無罪的。"並向地方提交了一份14人名單,認為這些人才是真正凶手。

而知縣許廷瑞卻認為,這些亂民已經供認罪行,按律可以結案,無需糾結什麼事實真相。面對神父薛田資的抗議,許廷瑞並不以為然,說只有皇上可以赦免他們的罪行。

無論是薛神父的質疑,還是許知縣的抗辯,孰真孰假已不重要,這件嚴重的外交事件似乎已經可以告一段落。

但是,作為“受害方”的德國,卻沒有放棄這個機會,它對美麗的膠州灣早就垂涎三尺。就在駐華公使海靖照會清廷的同一天,即1897年11月7日,德國就悍然出兵山東,並於11月14日強行登陸,佔領了膠澳(膠州灣的青島),此時清廷還在焦頭爛額的處理此事,聞訊後,竟下令朝廷駐軍不得抵抗。面對清廷“不得擅起兵端”的嚴令,德國更加肆無忌憚。

德軍成功登陸後,駐華公使海靖便開始向清廷施壓,提出無理要求。弱國無外交,經過幾番交涉,1898年3月6日,清政府終於做出讓步,談判代表李鴻章、翁同龢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在北京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為曹州教案畫上句號。

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膠澳租界條約

事件平息之後,山東巡撫李秉衡被追責撤職,其他被處理的官員多達四十餘人。此外德國不僅獲賠22萬兩白銀,用來建造濟寧等地三座教堂,更取得了膠州灣99年租期、鐵路修築權以及採礦權。從此膠澳落入外國人手中。

此教案之後,山東教民衝突更加嚴重,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臺市威縣)村民與教堂再次發生衝突,當地梅花拳師趙三多受邀應援,後趙三多將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成立地方組織,各地響應紛紛坐大。新任山東最高行政長官毓賢認為“民心可用”,基於“扶清滅洋”的思路,把各地的義和拳、大刀會等組織整編起來,統一編成“義和團”與洋人作戰,從此,義和團的存在獲得官方許可,走上了中國歷史舞臺,並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除了山東教案,在天津、揚州等地,也爆發了嚴重的教案事件。為什麼清代後期的教民衝突如此嚴重?最初,清朝歷代皇帝對傳教士保持高度警惕,國內異教傳播是嚴厲禁止的。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才取得了內地傳教的權利。

山東』膠州灣變租界,青島被德國殖民,起因竟是倆神父慘死曹州府

其實,一部分傳教士,是帶著真誠的信仰來到中國的,他們飽含"愛心和誠意",這些有良心的教徒,在傳播教義的同時,也進行啟蒙教育、傳播知識、扶危濟困等慈善活動(當然信守他們的教令教義是前提條件),他們希望藉助於"上帝的力量",幫助中國進步和發展。比如湯若望、郎世寧之流。

另一部分傳教士,卻充滿"私慾和雜念",他們與地方豪強劣紳、貪官汙吏相互勾結,從中牟利,許多神父豪奪聚富、娶妻養妾,排場權力甚至凌駕於當地官員之上。據《光緒朝東華錄》記載,有些教堂擅自強行收稅,如"山東鄒縣西南鄉教堂教士向商賈收稅,苛刻異常";有些教堂則吸納地方豪紳地主入教,據《西巡大事本末記》載,山東"清平縣境內有左、王兩族最盛,……而又崇天主教,每借勢挾制官長,欺壓鄉里"。

當地居民維護自身的利益,與教堂教會對地方的壓榨和掠奪,逐漸成為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時間既久,積怨越深,爆發教案事件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來自“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