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意殺人到正當防衛,中間有什麼事要劃重點

在最早的警方通報中,於哥的定位是涉嫌故意殺人。最早的新聞後面還別有深意的附了某權威人士的看法,認為是防衛過當乃至故意殺人。

在此後的一小段時間裡,朋友圈、微博、公眾號裡能看到的內容大多都是延續了這一說法,並沒有做什麼更新,最多就是在文後附一個投票,看看大家都怎麼認為。

但幸好監控視頻第一時間傳出,並且有無數網友接力傳播,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即大家至少都對整件事情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更直觀的感受。

緊接著網上傳出了龍哥是見義勇為市民的獎狀,來源不明,但一度引起了不同的意見——直到神通廣大的網友們搜索出更多的內容和信息後,龍哥的形象才更加清晰,明確,有了準確的定性。

但正如官方回覆:品格不能作為證據,即使是黑社會,慣犯,也享有人權。

我也希望今後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

在這個時候,整件事的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

因為這件事已經從一個小案子上升到全體良好市民對自己的預估和對常識的挑戰了。(所以市場營銷也總是強調,要引起群眾的參與感)

法律常識也是常識,不能違背常識而存在。

但假如從頭到尾,仍然只有輿論的壓力和老百姓的接力傳播的話,那麼整件事可能就沒有這麼快得到定性,甚至最終不會得到這樣皆大歡喜的結果(皆大歡喜的意思,當然是不包括別有用心和罪有應得的人的)。

比較關鍵的幾個節點,一是於哥的情況被扒出來,獲得了更多人的同情,二是有教授和律師身份的人公開站出來表態了(雖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但並不如這次的傳播這麼有效,這並不是身份高低的問題,更多的原因是渠道)。

三是北京的檢察官也就此事發言表態,認為是正當防衛了。

北京這邊我不清楚,但有一種看法是,這代表著北京的相關機構也表達了認同正當防衛的意見。

對崑山而言,這當然是個很重要的信息與風向。

綜上;

一是第一時間傳出的消息源和相對更完整更全面更客觀的證據(視頻和經過確認的相關信息),二是群眾接力傳播與輿論浪潮,三是權威發聲與渠道推動,四是重點地方的風向的變化和信息的傳出。

這四件事一齊推動了整件事的落實和快速的解決。

需要表明的是,這四點也是缺一不可的,即使其他三點都有了,假如其餘一點始終沒有,整件事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從之前的於歡案、呼格案、佳士案、三色幼兒園案、鄧玉嬌案的最終結果來對證就能看出。

我們現在需要擔心的,可能不是我們遇到了該怎麼辦,而是將來能不能有機會形成這樣四點全齊的基本條件——很多時候,他們反思的不是社會為什麼出現這樣的事,群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而是為什麼消息和視頻傳出去了,為什麼舉報信會被髮出去,以及以後該怎麼阻止這些東西流出去。

為什麼呢?

因為形成這樣四點全齊的條件,就算是隻會說話的豬也知道該怎麼斷案了。

這裡面有基本全面完整的信息,有多數人的觀點與看法,有專家的分析與意見(這點很關鍵,比如高曉松發聲的話,那就沒這個效果),還有重點地方的態度——我想會說話的豬可能都不需要有第四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習到一個重點中的重點:

如何做一個良好的,公正的圍觀群眾和網友。

很顯然,我們這群韭菜並不全是優點——但至少不能學某湖畔大學群裡那群資本的奴隸。

有很多群眾會判斷失常,比如在空姐事件後我就覺得滴滴肯定會痛下決心整改,結果我的臉現在還很疼——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像咱們設想的那麼有腦子。

也有很多群眾在理智判斷中會摻雜很多個人因素,比如仇富,仇官,嫉能,妒美,甚至只是因為對方跟你是老鄉。

還有很多韭菜會因為半吊子而做出錯誤的解說與判斷——比如本次事件中許多唱反調的號稱學法懂法的人士,其中有些人甚至現在還覺得法律被輿論綁架了。

我倒覺得是他們被法律綁架了。

尾聲

需要說明的是,常識性導致的錯誤雖然不常見,但也很有特點,比如一位漂亮的女士在公交車上突然說一位男士摸她屁股,我相信一車人裡有一大半會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即使當時還沒有任何證據。

這不能說是不合理,畢竟她說的是真的的概率也的確比較高,只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做法官去斷案了,至少得等到更有力的證據出現。

从故意杀人到正当防卫,中间有什么事要划重点

封面圖:十二公民——很有意思的電影,何冰老師主演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