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首次在今日頭條上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是沈北新區第一所初中,成立於1924年,卒於2014年。她的歷史非常輝煌——瀋陽市第八十三中學、瀋陽市第一四六中學、瀋陽市電子技術學校都是從七十四中學分離出去的學校。
第一節 學校概述
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的前身是瀋陽縣立大蔡臺子初級中學,成立於1924年3月,是沈北新區成立最早的初中,校址在現沈北新區蒲河街道大蔡臺子村。首任校長湯勃海。教員4名,招收學生2個班,初一學生100名。1926年改稱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1937年(偽康德4年)9月,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改稱奉天省立蔡臺子初級中學校。
1938年(偽康德5年)3月,省立蔡臺子初級中學(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與瀋陽南郊的桃仙屯農業學校均遷至新城子街內,合併為一校,稱奉天省立新城子農業學校。
1939年(偽康德6年)3月,奉天省立新城子農業學校改稱奉天省立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農科)。
1945年改名為瀋陽縣立第十五中學。
1946年9月,改名為遼寧省立農科職業學校。
1948年8月——11月,在農科職業學校舊址重新成立沈北中學。
1949年3月,沈北中學開學,改名為瀋陽市第十五中學。
1956年,改稱為瀋陽縣第十三中學。1960年定名為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
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和新城子鄉小學於2010年10月20日合併組成了新城子九年一貫制學校(暫定名)。
第二節 民國時期的學校(1924-1931)
民國時期在東北地區,是指中華民國初年至“九一八”事變之前的歷史時期。
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先後頒發了《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詔令各省設立學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同年,民國教育部頒佈《中學校令》,改中學堂為中學校,規定“中學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就健全國民為宗旨”,修業年限為4年。同年12月又公佈了《中學校令施行規則》。對於中學的學科及程度、學年學期修業日、教授日及典禮日、編制、設備、設立變更及廢止、入學轉學退學及儆戒、學費等方面,均做了專條規定。遼寧遵照部章,勵行提倡,擴充增設,兼籌並進,適時發展了中學教育。
1924年3月,沈北新區境內創建了全區第一所中學——瀋陽縣立大蔡臺子初級中學。校址在現沈北新區蒲河街道大蔡臺子村。由當地紳士孫普軍、新屯村湯勃海、古城子村(今虎石臺大古城子村古城新都雅苑社區)孫藹亭等人共同籌措。經瀋陽縣批准,利用大蔡臺子進士孫克遠被沒收的宅第,辦起了學校。首任校長孫藹亭,還有一說為湯勃海。據《新城子區教育志》356頁,首任校長孫藹亭;357頁,首任校長為湯勃海。據《七十四中學校志(1924-2000)》,首任校長也為湯勃海。據考證,首任校長為湯勃海一說比較可信。
學校設校長1人,主任教員1人,科任教員3人。初中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四十人。分別來自附近馬家堡、柳蒿甸子、泥溝堡、西五旗、中五旗、東五旗、望花臺、蒲河、鼓樓子、崔公堡、蓮花池、新屯、孫家窪子等地。
1928年,教育部正式公佈《中學暫行條例》。遼寧中學教育亦採用新學制,即分初、高兩級,修業各為三年。
附表一: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全體學生
關永嘉 馬景坤 劉恆超 沈文清 楊恩宣 王文庫 賈玉珍 馬錦令
沈文成 張貴周 王玉章 喬樹春 付玉梅 李紹先 肖連舉 楊國洪
沈文海 關永清 董學信 馬信舉 楊恩林 鄂貴山 孫廣恆 王文鎬
石守禮 白林輸 郭啟昌 王林盛 董百德 張印周 王罪臣 金貴復
宋國清 馬振元 閆景甫 佟汝光 郜文漣 董玉俊 郭成方 朱宗德
朱宗堯 陳啟偉 陳啟烈 伍紹一 喬福綿 富洪儒 肖連生 劉世廉
萬永祥 董玉魁 臧瑩喬 王金臣 朱貴綿 金玉榮 李正源 沈文學
蔣洪華 郭成貴 郭成義 董繼業 王金壁 李寶珍 代承周 郭成業
董學志 姚永元 馬連三 趙德三 趙純祥 馬錚援 關慶陽 王守信
金寶玉 蘇振久 梁成功 佟貴春 董學禮 常索昌 高恩枯 鄭恩德
朱宗儒 董學義 喬樹生 郭廷奎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一月十五日
截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招至七級。已畢業者三級,達120名。
需要指出的是,據民國二十年出版的《東北年鑑·教育》記載,1929年時,瀋陽縣境內只有初中5所,學生706人。
第三節 偽滿時期的學校(1934-1945)
偽滿時期是指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中國東北成立所謂“偽滿洲國”,佔領東北的時期。
偽滿時期的遼寧教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31年9月至1937年5月是遼寧教育遭到破壞、日偽推行奴化教育階段,恢復學校教育時將各種奴化教育措施先在遼寧實施,然後推行全東北。
1937年5月至1941年12月是實行新學制、全面推行奴化教育階段,遼寧教育質量大大下降,原有的學制被縮短。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偽在遼寧實施戰時體制教育階段,遼寧教育為日本經濟掠奪服務,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服務。
一、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1934-1938)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蔡臺子中學停課。
1934年(偽康德元年),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恢復初中一級。
1935年至1936年,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又恢復二級。
1935年(偽康德二年),級數二級,教職員4人。學生63人。
1936年,級數三級,教職員6人,學生129人。
附表二: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調查表
偽康德元年(1934年)
二、奉天省立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1938-1945)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將遼寧作為戰爭時期物資供給基地,實施新學制時已向戰時體制教育轉化。
1937年5月,日偽當局公佈新學制,10月又公佈各類學校實施細則,自1938年實行,全面實施殖民奴化教育,為加強日本殖民統治和擴大侵略戰爭服務。日偽當局廢棄原遼寧的中學三三制,取消高中,初高中一律改為修業4年的國民高等學校,所有的國高均開設實業科職業教育課程。
新學制是偽滿殖民地統治的重要“國策”,實質是把遼寧及東北教育納入日本教育體制,進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步驟,為日本侵略戰爭服務。中等教育職業化為日本掠奪東北資源培訓勞動力。
1938年(偽康德5年)3月,省立蔡臺子初級中學(瀋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與桃仙屯農業學校均遷至新城子街內,合併為一校,稱奉天省立新城子農業學校。1939年(偽康德6年)3月,奉天省立新城子農業學校改稱奉天省立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農科),學制4年,招收國民優級學校(高小)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入學。當時全校6個班,教員18名,學生232人。學生來源較廣,南至海城,北至昌圖及瀋陽市郊各地,學生大部住校。校長分別為劉繼希(1937.2-1943)、徐吉惠(1943-1945.8)。教員有董榮久、王恆利、姜斌、沈恩元、王國政等二十餘人。
據考證,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應為男子國高。因為當時所有國高男女分校,單設女子國高。男子國高分為農、工、商、水產和商船五科,各縣農科國高居多。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既為農科,所以應為男子國高。
1938年,學校設有農業一年2個班,學生100人;農業二年2個班,學生56人;農業三年2個班,學生76人。
1939年,學校共4個年級8個班,學生386人。
新學制實施後,日本教職員進駐遼寧中小學的人數日益增多。澀谷虎之助、宮下正俊先後擔任了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副校長,申田、菊地等人擔任了學校教務主任、訓育主任等職務。學校的實權控制在日本人手裡。
當時,遼寧各縣大多數國高缺乏職業教育的師資和設備。各縣農科國高,包括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只是增加農業勞動,文化知識淺少,大大降低了文化課水平。
新學制的實施縮短了中等教育修業年限,降低文化教育水平。減少中學文化課教學時間和內容,只在國高講些淺近實業知識。從而,嚴重限制了學生畢業後升學機會。取消高級中學,東北殖民地教育被納入日本教育體制。國高畢業生不能到歐美留學深造,也不能考入關內的大學本科和專科,只能升入偽滿的大學或日本的準學制高等專科學校。
自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是偽滿殖民地奴化教育的最後階段,日本殖民侵略者在遼寧實施戰時體制教育。所謂戰時體制教育,就是使遼寧教育為日本侵略戰爭服務,集中體現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奴化教育的特點,日偽要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擁護和支援“大東亞聖戰”的順民。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偽當局頒佈《時局詔書》,要求偽滿“舉國人而盡奉公之誠”、“舉國人而援盟邦之戰”、掠奪戰時緊要物資、“增大對日供給”。為此,日偽建立戰時體制教育。1942年12月,日偽制定《基本國策大綱》,公佈《國民訓》,以及一系列強化戰時體制的法令,在學校採取軍事訓練、精神訓練、強迫勞動生產等加強奴化教育的手段。
第四節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共兩黨開始了爭奪東北的鬥爭。遼寧是國民黨最先侵佔的地區。按當時國民黨劃分的行政區域,遼寧共計34個市縣,被國民黨侵佔的市縣有26個。瀋陽就是國民黨重點佔領的地區。
遼寧地區國民黨統治區的中等教育按照國民黨東北教育復原方案中對中等教育的要求,各種學校接收後暫時維持現狀,按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現行學制逐漸改組,對教師進行甄審後予以短期訓練,遣返日籍人員。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新城子國民高等學校改名為瀋陽縣立第十五中學。校長為關雲焜,教員有王國政、姜斌、沈恩元、李效先等二十餘人。有班級8個,學生約400名。
1946年9月,瀋陽縣立第十五中學改名為遼寧省立農科職業學校。分高中、初中兩部分。高中部設在瀋陽市內塔灣,初中部設在新城子鎮。初中有6個班級,學生300多人。校長沙中先,教師有魏恩佩、王國政、王佔光、王鉅業、姚志文等20餘人。教務主任徐少勣,訓育主任王景堂。徐負責初中部,王負責高中部。
1948年,初中部遷校址到瀋陽市內與高中部合併。
1948年8月瀋陽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在農科職業學校舊址重新成立沈北中學。到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時止,沈北中學只存在3個月。全校有學生140餘人,共三個班。校長馬乘風,教師有聶成昌、王啟武、王國政等6人。
第五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1948年11月初,瀋陽全境解放。1948年11月2日,中共瀋陽特別市委決定,撤銷瀋陽縣建制,在沈北地區成立新城子中心區。11月8日,新城子中心區政府通知各中小學原有教師照常上班,準備開學事宜。12月26日,一些學校開學授課。瀋陽特別市政府教育局接管了沈北中學,留用了原有的7名教職工。
一、瀋陽市第十五中學(1949——1956)
1949年3月,沈北中學正式開學,校名改為瀋陽市第十五中學。校長由新城子中心區委書記王琦兼任,副校長朱宗德,團總支書記王家琳。教師有聶成昌、王啟武、王國政、徐慶儒、穆志忠、李效先等三十餘人。
1949年,學校有8個班,400多名學生。初中一年6個班,初中二年、初中三年各一個班。
1950年,班級和學生都有所增加。初中一年9個班(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寅班),初中二年六個班,初中三年一個班,共16個班。學生900多人。本年度有40餘名學生參加抗美援朝。
當年,在沈北新區的清水臺設立了分校,有學生100多人,兩個班。由李效先負責校務工作。教師有馬鴻彬、艾廣理、金栩、吳輝等。後因鄉政府把校舍佔地收回,1951年初清水分校遷到王驛屯。清水分校從建校到搬遷僅三個月時間。
王驛分校有4個班級,學生200多人,住校生90多人。設初中一年3個班,初中二年一個班。1952年,這兩個年級的學生全部與總校合併。分校又招收初一4個班,學生200餘人。分校的校務工作仍然由李效先負責,後由付興久負責。
教師課程分配情況。語文課,楊寶賢、賈樹巖(賈調到總校後,劉忠強任語文課);數學課,吳聚元、王亞文、郭寶貴、佟維相;地理課,付興久、徐慶勳;生物課,金栩;體育課,艾廣理;音樂課,王瑤英;美術課廖經世;總務,王會生;工友,李宗元;炊事員4—5人。
1954年,校長為諶劍平,朱宗德。
二、瀋陽縣第十三中學(1956——1959)
1956年,新城子地區改屬瀋陽縣後,瀋陽市第十五中學改稱為瀋陽縣第十三中學。
1957年,學校經歷反右傾運動,孫乃英、劉得勝、劉潤澤、劉紹康和彭笑環五人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58年9月,學校開設高中部,其中文科兩個班,理科4個班。
1958年秋末,撤併王驛分校。由付興久負責到黃家鄉安家村辦分校。安家分校有學生50人,三個班。學生來自附近農村。安家分校先後由付興久、劉啟振、楊廣德、高洪民四人負責。安家分校校園較大,師生還開荒7畝多,飼養了許多家畜。
三、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1960——2010)
1960年1月1日 瀋陽縣撤銷,成立新城子區。3月10日,市人委通知,瀋陽縣第十三中學改稱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校址在新城子區青州路10號。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549平方米。
1961年9月,瀋陽市第八十三中學成立。建校當年只招收初中、高中一年級新生,其他年級學生均由七十四中學調出,調撥過去初高中各八個班。八十三中學的大部分幹部、教師也是由七十四中學調出的。
1965年,學校經歷了“四清”運動。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區內各中小學開始貼出抓所謂“黑幫”及“牛鬼蛇神”的大字報。7月8日,全區中學開始停課,參加“文化大革命”。8月,我區教工開始大串聯,部分中學生到北京串聯。
1968年8月31日,區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全區中小學。9月20日,全區中學生全部下鄉到農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6年至1968年,全校初一至初三年級城鎮學生全部下鄉,分別到我區財落鎮的聯合村、木舒村、畢家村,道義鎮的馬古家子、進步村等插隊落戶。農村學生全部回鄉務農。
“文革”中,被批鬥和剝奪自由的教師有李效先、戴允軒、魏國華、聶成昌、趙風生、金秀茹、田書訓和徐曉峰等人。
1969年3月,新城化工廠派工宣隊接管七十四中學等三所學校。1977年全區宣傳隊陸續離校。
1969年9月1日,新城化工廠“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原瀋陽市七十四中學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新城化工廠二校“革命委員會”。9月23日啟用了“新城化工廠二校革命委員會”印章。
1970年5月20日,根據瀋陽市革委會政工組《關於整頓中小學名稱的通知,》學校名稱改回“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啟用“瀋陽市七十四中學革命委員會”校章。
1973年,瀋陽實行九年一貫制,即小學5年,中學4年,一直到1978年。七十四中學也實行初中4年的學制。
1978年——1980年,瀋陽實行十年一貫制。七十四中學也實行初中3年、高中2年的學制,成為完全中學。
1980年,學校高中部的學生和一部分教師被調到新成立的新城子一中(現瀋陽市第146中學)。1980年以後仍為初級中學。
1981年——1983年,學校舊房拆除,重建三棟新校舍,分別做為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
1983年10月,學校設立兩個職高班(電工、縫紉各1班),招收學生100多名,學生來自新城子農村。1984年4月,職業高中獨立,即現在瀋陽市電子技術學校的前身。
2004年,逐步撤併的瀋陽市第一一八中學8名教師調入我校。
2005年9月,瀋陽市第一一八中學併入我校。
瀋陽市第一一八中學,始建於1989年7月,原名新城子鄉中學,1992年9月更名為瀋陽市第一一八中學。由於校舍劃撥給瀋陽市電子技術學校(職高),初三4個班151名學生及22名教師併入我校,另有部分師生劃入瀋陽市第一五二中學。
四、新城子九年一貫制學校·沈北新區實驗學校(2010.10-2014.7)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新教學大樓於2008年8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於2010年9月投入使用。
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和新城子鄉小學於2010年10月20日合併組成了沈北新區新城子九年一貫制學校(暫定名)。新組成的學校,初中部18個班,小學部27個班(含新臺子分校5個班),學生近1350人,教職員工150餘人。
學校小學部含新臺子分校,班級5個,學生52人。原六王小學幼兒園,原址保留。有園長、幼兒教師各1人,幼兒十餘人,屬我校管理。
同年12月,學校上報新校名為“沈北新區實驗學校”,待瀋陽市教育局批准。
2011年3月23日,瀋陽市教育局以沈教發[2011]44號文件的形式正式發文,同意將沈北新區新城子鄉小學併入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新校名擬定為瀋陽市沈北新區實驗學校。新成立的沈北新區實驗學校的辦學性質不變,辦學層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市教育局在文件中希望更名後的學校在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教育強市進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2014年7月,沈北新區實驗學校走到終點。
2014年8月,瀋陽市新興中學與沈北新區實驗學校、黃家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學部合併,新學校定名瀋陽市新興中學。
瀋陽市第七十四中學90年光輝歷史也走到終點。
圖文 | 陳鑫
閱讀更多 瑞雪烹梅1120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