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我有一個狡猾的想法

創作,我有一個狡猾的想法

不知不覺,2018年已經過去大半,回首望去,是充實還是空洞呢?

年初訂立的目標實現了多少呢?

是不是有種感覺,沒有什麼大事記,沒有什麼記憶節點,時間就過去了呢?

如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此度過,待我們離開世界的那一刻,內心是不是隻剩下一片空白呢?

曾看過某位作者提到一個詞——人生密度,他把人生的過程比作是花時間燒錄光盤,用心了,努力了,就能把數據燒錄進去,這張光盤數據密度就大,讀寫數據需要處理,時間過得相對慢一些。

相反,如果無所事事,沒有數據可燒入光盤,無需處理,時間眨眼就過,就什麼也沒留下,這是大多數人對記憶印象淺淡的緣故。

人生密度啟發了我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人生要有價值,就是要往光盤裡寫入數據,提高密度,填滿成就感、幸福感和充實感,待我回顧一生的時候,可以根據關鍵詞,快速地找到那一份數據。

創作,我有一個狡猾的想法

有沒有想過,如果寫一部自傳或者讓別人給自己寫一部傳記,能寫出多少字?

也許兩三千字已經是上限了,並且平淡無奇,算不上出彩,我花了七八十年只活成了平淡的兩三千字,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呀,我可不想。

於是,我有了一個狡猾的想法,即使終究要離開人世,也要恬不知恥地留下點東西,證明這個世界我來過。

留下什麼東西呢?我想,這件東西需要在我不干預的時候可複製、可繁殖,可傳播,且不會熄滅。

這聽起來就是病毒的特徵,但是傳播病毒太損了,留下的是罵名,遺臭萬年。

第二件想到的東西是金錢,金錢是大多數人畢生的追求,可增值、可流通,生時可用以盡享榮華富貴,死時可留予後代,除非在每一張紙幣上都留下自己的名字,不然即使留下來也不一定能找到源頭,無價值可言。

第三件從金錢的用途出發思考,用於慈善,廣修公路校舍,濟貧濟災,是一件美食,可造福現在的人,也能造福後來的人,可惜門檻太高,我目前的能力只能捐款捐物、買買福利彩票。

創作,我有一個狡猾的想法

從造福想來第四件東西,成為造福社會的人,成為一名老師,教師育人,桃李滿天下;成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造七級浮屠;成為一名科學家,研究學術,探索宇宙真理;成為一名喬布斯,拿起iPhone,改變世界……幻想雖好,這些壯舉還真不是誰都能做到。

iPhone改變了世界,那第五件東西可以是發明一項技術,開發一款產品,流於後世,便民使用,提高生活品質,推動社會發展,可以是可以,但我得先有個研究所,還需要些時日,不實際。

那就不要高科技了,來點接地氣的,第六件東西是養只寵物吧,既能娛樂自己,又能讓它“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不過,萬一它跑了呢,或者出意外了呢,終究不保險。

換個不會跑的,第七件養植物,生命力頑強,管好陽光、水分和泥土,不需要干預,任憑繁殖,安神的同時還陶冶了情操,這個可以有!只是傳播能力有限,不能依靠著互聯網傳播,留作自家玩物好了。

創作,我有一個狡猾的想法

思來想去,能滿足所有條件的東西只有思想了,無成本,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可以在別人的心靈生根發芽,一人傳一人,一代傳一代,思想碰撞出火花還能孕育更深刻的思想。

監獄裡曾傳出過一句話,“你可以禁錮我的肉體,但是禁錮不住我的思想”,思想是獨立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當然,適合傳播的思想必須是正向的、有價值的。

思想的外化形式便是創作,可歌,可畫,亦可文字,體現你個人的獨一無二。

心理學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賴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意指內心所有念頭步調一致,朝同一個方向形成一條充滿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實而動感。

創作是燒錄光盤最合適的途徑之一,創作可以構建心流,當你全神貫注於所做之事,全力以赴把這件事做好的時候,心流能為你湧動滿足和愉悅,進而提升你的成就感、充實感和幸福感。

打一天遊戲,刷一天抖音,亦或是煲一部劇,過後往往會有一種空虛惆悵的感覺,那是因為

玩樂的是別人的創作,而自己並沒有形成心流,內心混亂無序無法產生幸福感。

因此,你需要通過創作“掏空”自己[1],重塑內心的秩序,進入忘我的境界,而這時候,幸福感恰恰是這個過程中的副產品,你才有數據燒入光盤。

我的創作方式是寫作,記錄知識,記錄收穫,記錄生活,這一切都是我燒入光盤的數據,在未來的哪天回顧一生也不會一片空白。至少,可以如此記載:“本人生性沉默寡言,但寫作時話很多,在某年某月某日,寫下……”(此處省略一萬字)


[1]參考文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