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伐楚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秦始皇在滅韓、趙、魏、燕四國之後,準備滅楚。公元前226年,王翦伐燕時,其部將李信年事甚輕,而追擊燕軍極為勇敢。始皇前線勞軍時問李信曰:“吾欲伐楚,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對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即足。始皇以後再問王翦,王翦則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以王翦為老,乃以李信為將軍,與蒙恬共將二十萬人伐楚。這是秦始皇第一次滅楚之戰。


龍凱鋒: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伐楚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李信伐楚,為什麼會失敗?

李信的作戰方案是,根據楚國地勢平坦的特點,準備在野外消滅楚軍主力,從而達到滅楚的目的。要消滅楚軍主力,採取兩翼鉗形攻勢以包圍楚軍。所以,李信以一部軍汝水兩岸前進,做正面進攻;而以主力軍由汝水以南地域行迂迴運動,由舞陽-平輿-新蔡-穎昌之道繞出楚軍左側翼,與一部軍會合於城父以包圍敵人。

項燕是楚軍的統帥,深知大軍在廣闊平原作戰,不能將楚軍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於是以少數部隊分置於邊界要點以監視秦軍,而將主力集中於壽春以北之淮河北岸地區,準備在秦軍深入前進紛亂之際加以迎擊。最後李信一部孤軍深入,兵力陷入前後分離狀態,項燕趁機集中主力大舉反攻,使李信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李信率殘部急急西奔城父,會合蒙恬軍西退陳邑,築壘固守。楚軍尾追秦軍,秦軍損失甚大,退出楚境。秦始皇第一次伐楚戰爭失敗。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李信的作戰方案失敗在哪?在三點:

一是李信無法預測秦楚軍的決戰地點,因為楚軍的主力是機動的,而且在楚國本土機動,秦軍要與楚軍決戰,無法尋找到楚軍的主力。李信一廂情願地想和楚軍決戰在城父,結果楚軍主力集結在壽春以北之淮河北岸地區。楚軍是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集中對付分散,所以能夠擊敗秦軍。

二是李信與蒙恬各率一部,兩軍卻不能相互策應、相互支援,這就導致分兵。在楚軍的集中兵力進攻的態勢下,無法進行有效抵抗,導致失敗。

三是李信率軍孤軍深入楚國境內,無後方補給依託,這使軍隊處於易敗的境地,本身是戰略冒險,給了楚軍集中兵力攻擊的機會。


龍凱鋒: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伐楚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王翦伐楚,為什麼會成功?

第一次伐楚失敗之後,秦始皇后悔沒有聽王翦之言,致兵敗辱國,乃親至王翦之居宅,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之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始皇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許之。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伐楚。始皇親送至灞水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始皇大笑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王翦比李信軍事才能高,非要六十萬秦軍才可滅楚。二是王翦比白起有政治智慧。六十萬秦軍是秦國的幾乎全部兵力,都交給了王翦,為了避免秦始皇擔心,王翦故意多要田地美宅,顯示自己無政治野心,目的是安秦始皇的心。白起卻離開秦王到別處,讓秦王猜忌,最後賜劍而死。

公元前224年春,王翦率軍集中於潁川郡地區,仍照李信進兵路線進入楚地,達於陳邑商水上蔡平輿之線。王翦遂令全軍停止前進,在全線上構築堅壘固守,並使士卒休息。楚將項燕,仍集中主力於壽春以北之淮河北岸地區,以待秦軍進攻。於是秦楚兩軍相持數月,楚王以為項燕膽怯,派人催促項燕出戰。於是項燕不得已改變其計劃,西向進攻秦軍。秦軍壁壘堅固無法攻破,而秦軍也不出壘反攻。項燕軍既不得戰,乃引軍而東。王翦遂令全軍追擊,戰於渦河之南。楚軍為渦河所阻,秩序大亂,遂為秦軍所破。楚將項燕被殺,楚軍東向潰散。王翦遂令將軍蒙武分定淮北楚地,而王翦自率主力軍攻擊楚都壽春,俘虜楚王,楚遂亡。


龍凱鋒:李信伐楚失敗,而王翦伐楚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王翦的作戰方案為什麼能夠成功?在於三點:

一、王翦能預設秦楚軍的決戰戰場,所以到達預定決戰戰場後,王翦軍則停滯不前,而且構建壁壘堅守不出。王翦軍堅守不出,就不會給楚軍任何機會。王翦比李信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堅持己方的決戰戰場,將敵人吸引到我方預設的戰場消滅掉,而不是自己去敵方預設戰場求決戰,這樣才致人而不致於人。李信軍之所以失敗,是在到達決戰地點前,仍在行軍狀態,所以給楚軍進攻的機會。

二、王翦軍隊集中在一起,在決戰前不分兵,保持了優勢的兵力。而且王翦軍是六十萬,這六十萬軍隊在楚國邊境,讓楚王坐臥不安,心理壓力極大。所以楚王看到秦楚兩軍僵持數月,就沉不住氣,下令項燕出擊。項燕離開己方優勢的集結點,而出擊秦軍。此時秦軍反而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消耗疲憊了楚軍。只要楚軍退卻,秦軍就有了戰勝楚軍的機會。這也應了孫子說的:先為不可勝,以待可勝之機。

三、王翦擊敗楚軍主力後,才分兵。直接攻擊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實現滅楚。王翦率六十萬大軍,直逼楚國都城壽春不遠處的地方,堅壘不戰,目的就是逼迫楚軍集結主力尋找秦軍決戰,這樣可以一舉殲滅楚軍主力,同時把握主動權。這是攻敵所必救而獲得的戰場主動權,所以王翦能夠預設戰場,而項燕卻不得不進入王翦預設的戰場,從而遭到失敗。

秦始皇兩次伐楚,因為用人不同而戰爭勝負結果不同。可能有人說,李信是兵少才敗,王翦是兵多才勝。其實,兵力多少不是主要原因。李信輕敵,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李信輕敵,表現在三個地方:一是所帶兵力少,才二十萬就想滅楚。而王翦要六十萬。二是李信分兵冒進,兩路軍隊不能相互策應、相互支援。而王翦六十萬軍隊築壘堅守,不給楚軍可乘之機。三是李信孤軍冒進,在楚國境內行軍途中被楚軍集中兵力擊敗。而王翦卻在秦楚邊境堅守不出,待楚軍疲憊撤軍時,才全軍出擊,利用渦河阻隔,在預設戰場殲滅楚軍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