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正手高远球是羽毛球技术中一项较为基础的后场击球技术,它在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战中,将高远球、吊球和杀球这几项技术灵活地结合起来,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实战效果。正手高远球完整动作过程一般包括:

击球准备(含基础握拍与准备动作架构)、

击球、

制动、

复位。

首先下肢蹬转带动髋部及腰部旋转,随之由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球拍的旋转,最后是掌心和手指的握力和旋转(内旋)。这样身体、小臂、掌心和球拍的四种旋转力叠加在一起,形成了类似叠浪式的旋转发力击球。这样合力击出的球力量强,速度快。(以下技术动作均以右手持拍为例)。如图2-0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0 正手高远球准备—击球—制动—复位过程


1、正手高远球技术精要:

注:具体握拍方式以上一节讲到的正手握拍方式为标准。

1)侧身准备,两手臂舒展开,左手抬起,右手大臂和小臂间的夹角为115度左右,左右臂与肩同高。

2)侧拍准备,掌心和击球面朝向脸部。

3)握拍时,掌心空,虎口空,食指和中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之间有间隙,后两指紧扣拍柄末端形成弹弓底座。

4)准备动作时,球拍和手成为一条竖直线,不要后倒。如图2-1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1 正手高远球架拍准备动作架构


5)下肢蹬转带动髋部及腰部,随之大臂、小臂外旋引拍。如图2-2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2 正手高远球引拍蹬转动作


6)击球时,小臂内旋带动掌心、拍面的旋转,同时手指握紧发力,一起形成叠浪式旋转发力击球。如图2-3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3 正手高远球击球动作


7)击球后,拇指下扣紧压中指位置,食指像绳索一样扣紧,紧挨拇指位置;掌心虎口全力握紧,紧急刹车制动,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图2-4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4 击球后制动动作


正手高远球的动作过程可简单概括为:砍老虎(准备)、拍苍蝇(击球)、老虎苍蝇一起打(紧跟当前形势)--国宝语。

2、正手高远球挥拍架构的重要性

打好正手高远球除了掌握规范合理的握拍你还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挥拍架构,以稳定挥拍轨迹、精确把握最佳击球时机。不仅仅是正手高远球技术,其它击球技术同样也需要具备挥拍架构要素。挥拍架构好比我们打球的形,对大众球友来说,需要做的基础功课就是模仿,先形似方能神似,如果连形都没有更谈不上“神”了。

1)规范的击球准备动作架构是我们打好球的一个基本条件,包括90度、115度、侧拍几个方面。大臂和身体间夹角为90度,其动作要领使整个挥拍动作看上去既舒展又积蓄了我们击球所需的力量;大臂与小臂间的夹角为115度,其动作要领并不是绝对的,一般在115-120度之间为最佳。如果大小臂间准备动作的夹角太小,其发力空间、挥拍加速行程也就变小,因此也会影响到你的击球发力。以上原理就好比我们射箭,角度太小就好比弓没有拉满,弓只有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熊教练讲:你的身体姿势、动作架构不只是影响平衡,也决定了挥拍的动作、节奏与发力方式。如图2-5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5 准备动作架构对比


2)在侧拍方式上,我们讲技术不同、击球位置不同,则侧拍方式也不同,但无论怎样,侧拍都应遵循“手臂以旋转鞭打的方式击球时,手臂旋转的方向与鞭打方向一致”这一原则。方向保持一致,动作就变得协调,力量、速度就会以叠加的方式贯通传递;反之就产生对抗,力量、速度会相互抵消,时间久了会造成肌肉或关节伤病。

对于侧拍角度的大小一般以45度为宜(侧拍面与球网面间的内夹角)。如图2-6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6 小臂、掌心朝向自己的脸


我们很多球友打球,掌心向外,那么球拍的反射面也是面向场外的,这样反关节打球既不利于你的发力,也减少了动作的隐蔽性。如图2-7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7 错误架构——掌心向外


3)击球面过早正对来球也是球友打球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这种方式会增大挥拍的风阻。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是正拍面挥得快?还是侧拍面挥得快?据球友说用侧拍旋转方式的杀球速度比他之前提高了15%。因此我们用侧拍这种方式,避开风的阻力,挥拍速度就会更快,速度加快击球力量就随之增大,这是很关键的动作要领。

3、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正手高远球更为细致的手指运用。

1)拇指、食指和中指并拢过程中,旋转力量的运用,以及无名指和小指紧扣拍柄底端,形成具有强力稳固的弹弓底座,是正手击球产生强大手指爆发力的秘诀。

2)拇指、食指控制拍面旋转的角度和方向,是控制击球线路、弧度、精确落点的关键。如图2-8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8 各手指握拍状态


3)击球后,拇指下扣紧压中指位置,食指扣紧并紧贴拇指位置,掌心虎口全力握紧,紧急刹车制动,产生后座力。如图2-9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9 击球时和击球后手指状态


4)最后,握拍归零——手指恢复到握拍初始位置。如图2-10


熊式羽毛球技术:重中之重-正手高远球


图2-10 握拍及动作归零


4、稳定性是对击球准备动作架构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讲击球动作越稳定,击出球的落点也就越精确。如射击、射箭、标枪、篮球投篮等,运动员无论他的下肢动或不动,上肢发射前的动作一定都是高度稳定的,反之,如果架构不稳定,其就像海上摇摆的船只经不起海水的强烈拍打,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翻船。羽毛球运动也同样如此,不管发力或不发力,稳定的架构是击球线路、落点精准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动作架构是第一步,其次是动作的固化,再就是发力的体会,使动作与力量融汇贯通。

熊式正手高远球技术的优点在于它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的基础上对身体结构发力合理性的诠释,它优化了传统正手高远球击球的理念,将身体各关节的旋转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相信大众球友在了解和学习了熊式正手高远球技术后对羽毛球技术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希望熊式羽毛球技术会让越来越多的大众球友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