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老師們:饒了我吧,這樣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火熱的教育技術裝備革新的背後,老師們的一線教學實踐卻不容樂觀。

一名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互聯網+”教育熱潮背後的絲絲寒意!

搜索“教育信息化”百度出現約12,100,000個結果,排除廣告貼之後看看是什麼信息

一線老師們:饒了我吧,這樣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幾乎沒有老師的聲音!教師反而被邊緣化!

  • 信息化產品是教育主管部門採購的,卻不一定是教師教學所需要的;
  • 教學信息化的應用模式是教育專家創設的,卻不一定發生在教學的真實場景中;
  • 教學信息化的評價方式是專家主導(甚至企業主導),卻不一定能評選出“可複製可推廣”的“乾貨”;
  • 教學信息化的成果推廣是自上而下的,卻不一定接受師生“用腳投票”。

據調研,50名所在學校曾經或正在使用教育信息化產品的教師,對用過的信息化產品有怎樣的評價?

產品如下圖

一線老師們:饒了我吧,這樣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一線老師們:饒了我吧,這樣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有重點在於閱卷分析系統的產品,如師博士閱卷系統、智學網、光大閱卷、五嶽閱卷系統、七天閱卷系統、南昊閱卷系統、心意達閱卷平臺、54學霸閱卷系統、學科網組卷等。

有重心在於教學資源的,如各地企業經過招投標後建設的教學資源庫、北京四中網校、101遠程教育網、學科網網校通、21世紀教育網、菁優網、金太陽等。

有提供教育信息化相關軟硬件等配套設施的,如瑞華教學白板軟件、海天地實物展臺、希沃白板、希沃視頻展臺等。

當然,也有主打教育信息化平臺的,如空中課堂、e教e學、校訊通、學樂雲平臺、樂教樂學、各地教育信息化平臺等。

這個小樣本的調研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一千個人中可能有對教育信息化的一千種理解,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教育信息化產品及服務。 無論是閱卷及成績分析系統、教學資源提供、軟硬件改進,還是教育信息化平臺搭建,這些都是當下各類機構及企業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結果,當然,不排除其中存在模仿跟風或單純追逐利益的舉動。

那麼,一線教師在使用這些教育信息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中,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調研中與教育信息化平臺相關的產品,主要有空中課堂、e教e學、校訊通、學樂雲平臺、樂教樂學、各地教育信息化平臺等。有所在學校使用校訊通的老師表示:

  • 基本沒人用,因為沒人知道怎麼用,雖然運營商也有來培訓,但沒人聽得懂怎麼用。更關鍵的在於,沒有老師覺得常用的方式有不方便的地方,感覺不出用校訊通有什麼必要,就沒人去嘗試這個新東西。

可以說,教育信息化,教師卻在被邊緣化,或者說喪失話語權。

“自用的”:好用卻不敢用,好用卻不能用

就以北方某地舉行的教育信息化公開課展示交流活動為例,筆者觀摩的一堂化學課上,教師應用“燒杯”App(一款可以模擬化學實驗的手機應用軟件)組織學生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探究式學習。

老師講解完相關知識後,就組織學生根據任務單上的學習路徑圖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在課上通過小組學習利用平板互動(燒杯app支持通過無線技術進行不同iPad間互動),表現出對所學知識的極大好奇心,不少同學在交流發言環節提出的觀點都十分精彩,甚至有些發言涉及了更高層次的理論探究,可以說不論從教學過程,還是學習效果來評價,這都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課。

然而,在最終的評比環節中,這節課卻名落孫山。

為什麼呢?

筆者找到了這位老師,對方雖然失落,卻也不知所以然。

不過隨後而來的指導老師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某些原因:比賽主辦方也有類似模擬實驗室產品,為什麼不採用呢?iPad的確好,不過該地教委為學校配置的專用平板,怎麼就閒置了呢?

的確,當教師要在課堂上採用自己的信息化技術,除了要自行承擔教學探索成敗,更要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與限制,何況越來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評比活動被各大企業冠名之後,這樣的限制與質疑也成為影響教學評價的因素,這樣的自行探索教學信息化之路還能走多遠?

在當下的信息化教育建設中,其實並不缺乏優秀的技術產品,同樣不少科技企業也在積極研發基於PBL(基於項目學習)、翻轉教學等教學理論的產品解決方案,國內各類教育技術裝備展覽或是相關教育技術公開展示交流活動中也能發現抓人眼球的所謂“一站式”解決方案。

但是,當我們回到學校,面對真實的教學應用環境,我們卻不得不遺憾地發現,絕大多數方案只是看起來很美而已,真正能夠“落地”的應用方案屈指可數。

舉個例子:“電子書包”項目,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介紹,“電子書包”項目不僅能夠實現教材與教學工具的數字化整合,還能提供師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教師有效備課,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學校推出的公開課以及對外宣傳資料上,我們似乎也被精彩的教學設計與師生高效合作所打動,似乎就如同宣傳資料上師生那歡暢的笑容所展示的,“電子書包”讓師生感受到信息化教育的美好。

一線老師們:饒了我吧,這樣的“教育信息化”,真的不“受用”

但私下裡,筆者卻瞭解到,不少“電子書包”項目運行並不如宣傳中的那麼美好,除了設備維護、資源更新等硬件設施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於“電子書包”的使用方式並不感冒:

  • 明明可以用PPT教學做展示的,卻要經過電子書包內置的程序進行轉換才能播放,多此一舉;
  • 明明可以手寫數理公式發佈習題的,卻一定要使用複雜的公式輸入器才能完成輸入;
  • 明明可以讓學生通過紙筆完成的課堂筆記,卻因為使用“電子書包”而不得不增加導出打印的成本......

而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津津樂道的數字教學資源庫,在不少老師看來卻是華而不實的“樣子貨”:

  • 教學資源不匹配,同一篇課文,滬教版教材的課程教學目標與語文版教材出入不少,課後練習的針對性也各有側重,與其花時間比較兩者異同,還不如直接使用自編教材來的方便;
  • 教學資源天下一大抄,免費的那麼多,何必花經費購買龐大卻無用的數據庫;
  • 高大上的數字課件製作視覺效果震撼,實際教學效益卻不好說,而製作課件卻佔據了老師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電子書包”成為了師生手中昂貴卻雞肋的教學“玩具”,而隨著項目或是教育工程的結項,這些裝備自然也就被大家束之高閣了。

“名師優課”將教育信息化實踐的主體框定在“名師”的範圍內,更可能因為“展示課”、“公開課”的需要而導致追求課堂呈現效果的“精品化”與“表演化”,無法全面反映真實的教育信息化應用場景。

並且由於不少地方在開展“名師優課”活動中,為了追求更好的展示效果,往往將教育信息化的技術應用部分外包給企業,教師根本無法將信息化手段真正整合進入日常教學,公開課上的信息化應用只是看起來很美,卻難以日常化應用。

而過分追求課程“精品化”甚至“表演化”,反過來又導致相關教育技術企業迎合此類需要進行產品研發,誤點了“科技樹”,造成信息化教育產品高度雷同化,真正優秀的教育信息化產品寥寥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