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對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環境學院的李安桂教授來說,卻不是這麼簡單。他所負責的“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利用空調、通風、供暖、製冷等人工方法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而每一位學生師從李教授的四載春秋裡,他都盡心竭力保駕護航。如此這般週而復始的四季輪轉,今年已經是第32個年頭了。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2018年9月1日,《陝西日報》科技版“三秦學人”欄目以《李安桂和他的“春夏秋冬”》為題詳細報道了李安桂教授的事蹟。一路走來,三尺講臺和一方書桌裡,藏著他人生的意義。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悉心育人愛為本

每年夏天,李安桂的頭等大事都是批改學生論文,其中不止有本校的。與課本厚度相當的論文,李安桂一年至少要看20本。在他看來,學位論文是學生一段學習生涯的句號,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是對過去幾年學習及科研情況的總結,更是面對未來的一場實戰訓練。他指導的很多博士生的學位論文課題,在學生們畢業之後都作為“嫁妝”帶走了,以便讓他們在新工作單位能夠基於此繼續研究。“看到他們一個個都因此成功,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這讓我非常高興。”李安桂說。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多年來,李安桂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累計培養博士後、博士25人,碩士生百餘人,獲得“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工作之餘,李安桂時常掛記著畢業的學生們,他們多數已成為我國暖通空調行業的骨幹力量,有的已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成為國外知名大學的教授和研究骨幹。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尋找時代命題的答案

作為我國能源體系、清潔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電站的安全運行極其重要。而水電工程熱溼環境問題所引起的設備故障等問題,會直接威脅到區域電網和國家能源安全。李安桂多年來致力於地下水電工程,乃至地鐵工程及隧道工程的空氣環境保障及火災通風排煙控制技術。他所做的是創造人類春天,為生產、生活保駕護航的職業,但是這些人們往往看不到,因為都是隱藏於工程中的。如何在降低能耗的同時,調控好這類地下高大空間的熱溼環境,成了他寢食難安的心病。

從炎熱的西雙版納景洪水電站,到嚴寒的東北白山抽水蓄能電站,李安桂踏訪了國內50多個大型水電站,進行了大量的現場測試、試驗及模擬研究,研究解決了水電行業地下空間環境技術涉及的一系列難題。他的研究成果克服了傳統混合通風模式的弊端,研發出了包括高效送風模式——豎壁貼附通風方式及氣流組織設計在內的一系列新技術,為高大環境控制和節能、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和修訂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李安桂的研究成果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水電建設工程的地下熱溼環境調控領域得到應用,對保障人體健康和工業設備環境安全、促進我國水電工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這份對科研的熱愛和擔當,讓李安桂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矚目的成績。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上游、安第斯山脈中部,有一座被譽為厄瓜多爾“第一工程”的水電站——科卡科多·辛克雷電站(簡稱CCS水電站)。這是目前我國在海外建成投產的最大水電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設計之初,在極端潮溼的氣象條件下,如何保證該水電站發電機組設備穩定運行和電力安全,成為橫在工程人員面前的“攔路虎”。李安桂團隊雪中送炭,使該水電站設備能夠在高溫、高溼環境下穩定安全運行,讓“中國設計”邁向廣闊的世界舞臺。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讓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地鐵環控系統作為生命安全保障線工程,擔負著營造健康舒適的空氣環境、故障保障或火災情況下人員避難逃生的重任。

李安桂團隊同幾家設計及研發單位歷經十多年研究,突破了地鐵環控通風空調系統佔用空間大、能耗高的瓶頸,首創了高效柱體空氣湖通風技術,發明了輸配系統減阻降耗系列新技術,攻克了地鐵環控技術系列難題。

該技術發明成果所涉及的理論、工程設計方法、技術裝備及專用產品,被眾多設計院及生產企業推廣應用,為實現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節能減排、裝備製造國產化的戰略目標作出了突出貢獻,引領了國際地鐵環控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也因此獲得了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陝報關注!他創造室內環境的“春夏秋冬”,讓“中國設計”邁向世界!

行者無疆,李安桂教授

堅持治學育人三十餘載,終收穫桃李滿天下。他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眾多優秀教師的一個縮影。李安桂常說:“為了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時代在不斷髮展,新技術不斷湧現,只有緊跟學科前沿,將這桶水常換常新,站得更高、眼界更寬,才能充當學生的引路人。”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陝西日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