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学院的李安桂教授来说,却不是这么简单。他所负责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利用空调、通风、供暖、制冷等人工方法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而每一位学生师从李教授的四载春秋里,他都尽心竭力保驾护航。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四季轮转,今年已经是第32个年头了。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2018年9月1日,《陕西日报》科技版“三秦学人”栏目以《李安桂和他的“春夏秋冬”》为题详细报道了李安桂教授的事迹。一路走来,三尺讲台和一方书桌里,藏着他人生的意义。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悉心育人爱为本

每年夏天,李安桂的头等大事都是批改学生论文,其中不止有本校的。与课本厚度相当的论文,李安桂一年至少要看20本。在他看来,学位论文是学生一段学习生涯的句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是对过去几年学习及科研情况的总结,更是面对未来的一场实战训练。他指导的很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课题,在学生们毕业之后都作为“嫁妆”带走了,以便让他们在新工作单位能够基于此继续研究。“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因此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让我非常高兴。”李安桂说。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多年来,李安桂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25人,硕士生百余人,获得“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工作之余,李安桂时常挂记着毕业的学生们,他们多数已成为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骨干力量,有的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和研究骨干。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寻找时代命题的答案

作为我国能源体系、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极其重要。而水电工程热湿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设备故障等问题,会直接威胁到区域电网和国家能源安全。李安桂多年来致力于地下水电工程,乃至地铁工程及隧道工程的空气环境保障及火灾通风排烟控制技术。他所做的是创造人类春天,为生产、生活保驾护航的职业,但是这些人们往往看不到,因为都是隐藏于工程中的。如何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调控好这类地下高大空间的热湿环境,成了他寝食难安的心病。

从炎热的西双版纳景洪水电站,到严寒的东北白山抽水蓄能电站,李安桂踏访了国内50多个大型水电站,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测试、试验及模拟研究,研究解决了水电行业地下空间环境技术涉及的一系列难题。他的研究成果克服了传统混合通风模式的弊端,研发出了包括高效送风模式——竖壁贴附通风方式及气流组织设计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为高大环境控制和节能、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李安桂的研究成果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水电建设工程的地下热湿环境调控领域得到应用,对保障人体健康和工业设备环境安全、促进我国水电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这份对科研的热爱和担当,让李安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绩。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上游、安第斯山脉中部,有一座被誉为厄瓜多尔“第一工程”的水电站——科卡科多·辛克雷电站(简称CCS水电站)。这是目前我国在海外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设计之初,在极端潮湿的气象条件下,如何保证该水电站发电机组设备稳定运行和电力安全,成为横在工程人员面前的“拦路虎”。李安桂团队雪中送炭,使该水电站设备能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稳定安全运行,让“中国设计”迈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地铁环控系统作为生命安全保障线工程,担负着营造健康舒适的空气环境、故障保障或火灾情况下人员避难逃生的重任。

李安桂团队同几家设计及研发单位历经十多年研究,突破了地铁环控通风空调系统占用空间大、能耗高的瓶颈,首创了高效柱体空气湖通风技术,发明了输配系统减阻降耗系列新技术,攻克了地铁环控技术系列难题。

该技术发明成果所涉及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技术装备及专用产品,被众多设计院及生产企业推广应用,为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节能减排、装备制造国产化的战略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引领了国际地铁环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因此获得了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陕报关注!他创造室内环境的“春夏秋冬”,让“中国设计”迈向世界!

行者无疆,李安桂教授

坚持治学育人三十余载,终收获桃李满天下。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众多优秀教师的一个缩影。李安桂常说:“为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时代在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只有紧跟学科前沿,将这桶水常换常新,站得更高、眼界更宽,才能充当学生的引路人。”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陕西日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