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跟蹤紀實視角下的執行之路

走入發還現場,山東省無棣縣的陳先生拿著法院的發還執行款票據,激動地說:“終於能睡個好覺了,為這些錢我連年都沒敢回家過,這回終於能給那二十幾個兄弟有個交代了”。

哆哆嗦嗦,當申請人一筆一筆寫下自己名字的時候,右手顯得尤為吃力,這名工人經過鑑定為六級傷殘,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因為需要二次治療,急需這筆救命錢。年輕的執行法官暗下決心:“都和我父母年紀一樣大,真讓人不忍心,一定竭盡全力向故意拖欠救命錢的工廠要回這筆錢”。

新聞跟蹤紀實視角下的執行之路

這些都是幾起案件當事人和執行法官的口述,作為一名基層法院的新聞宣傳工作者,一直嘗試著用這樣真實的筆觸來記錄他們的執行之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理解他們的擔當與作為,傳遞給社會真善美。

新聞跟蹤紀實視角下的執行之路

執行之路唯有忙碌。執行工作瑣碎、繁忙、平凡,沒有法錘起落的威嚴,沒有是非決斷的氣勢,卻在點點滴滴中實踐著“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諾言。為加大執行力度,全國法院開展集中執行、突擊執行和節假日執行活動,通過參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早上7點集合,累計驅車300公里,計劃執行10起案件,這些當事人均是多次聯繫不上或拒不履行義務難度較大的案件,當天分兩組同時行動,執行幹警整裝待發,警車集結完畢,執行局長簡單叮囑後的一句“出發”吹響了集中執行的號角,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堅定和力量,本以為會有像前幾次一樣的成績,但通過全程跟蹤,根據現有線索逐一排查,除了找到幾戶被執行人家人外,沒有找到被執行人,有點失落的同時親身感受到了執行尋人找物之難。“找人難”是執行工作的一大症結,老賴們或東躲西藏在外躲債,或大門緊閉拒不露面,執行法官往往找尋數次仍無功而返。集中執行行動結束後,9:30回到單位,執行法官各就各位,忙碌的工作促使他們不得不緊湊安排時間,無意間看到其中一名執行法官的備忘錄,“9:40一樓101接待室有申請人探望孩子,10:30建行扣劃順便去市場監督管理局調取工商登記,下午1:30到房管局過戶,2:30詢問被執行人如果順利結束後去趟附近的銀行,4:00全院大會。這僅是一個能看到的備忘錄,還有很多我們沒法看到,他們卻用實際行動奔波在執行路上。

新聞跟蹤紀實視角下的執行之路

執行之路不乏泥濘。很多執行案件從遇到“山窮水盡”的絕境,經過種種努力,最終“柳暗花明”。企業因經營不善無能力償還債務,工廠已停產,僅剩原材料、成品、辦成品及生產設備,承辦法官依法對其查封,面對諸多清點難點:廠房無照明設備只能靠手電筒照明,半成本數量較多堆積嚴重且擺放混亂,設備老化型號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最終決定採用貼標籤方式進行一一清點,12名法院幹警足足工作4天,從廠房出來後個個“灰頭土臉”,其中幾名女幹警尷尬的說到“最慘的是沒地方上廁所,原來的廁所全部鎖上,因此清點過程中很少喝水,甚至為了數量準確爬到2米高的堆積物上進行清點,滿是灰塵,他們僅僅為了設備儘早評估拍賣讓申請人儘快拿到欠款;三天兩夜騰空廠房,為全運會保駕護航,34℃的高溫,40餘名法院幹警,200余車廢料,他們的付出僅為了指揮部儘快完成拆遷;面臨執行路上的“坑窪泥濘”,他們不能躲,只能上。“被申請人慾用菸灰缸自殘抗拒執行後推卸給執行法官,因配備執法記錄儀存有有效證據,得以讓其抗拒執行行為得以破滅”,《陽光下的法庭》白雪梅院長和執行法官對話,將欒某納入“限制高消費”,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讓老賴無處可逃,後繼續強化執行措施實施司法拘留,最終通過信息化手段確定證據因拒執罪判處刑罰。為不懼下馬威、不接苦情牌的執行法官點贊。因為正義,他們一直堅守;因為信仰,他們不斷付出;因為承諾,他們不忘擔當。

新聞跟蹤紀實視角下的執行之路

執行之路充滿溫情。大行動中小溫情,執行法官們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申請人,事兒不大,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亦沒有波瀾壯闊的做法,流露出的卻是錚錚鐵骨中的柔情,打工意外成植物人本就不幸,再拿不到賠償就更是雪上加霜,執行法官竭盡全力,往返4個城市排查13條模糊財產線索,鍥而不捨最終要回賠償款;執行法官聽到90歲老人騎自行車到法院申請執行贍養費,不禁心裡一顫,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湧上心頭,一定要全力幫助老人,先後三次入村終於找到被執行人,為老人要回4200元贍養費”;法官執行不忘合理又合情,前往行動不便臥病在床的被執行人家中促成雙方和解,暖心小舉動,讓執行工作並非只是冰冷的法律,更有濃濃的人情。行動不便的被執行人眼含熱淚緊緊地握著執行法官的手遲遲不肯鬆開,並表示感謝法院對弱勢群體的理解和幫助,對法官主動上門開展執行工作而感動。

破解執行難,法院在擔當,法官在努力,社會各界在協助,正確理解“執行難”與“執行不能”,遵從法治,傳遞善與誠,美與信,我們都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