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題記:巴戎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靜穆的微笑,一一從我心中升起,彷彿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蓮花,﹍﹍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說起微笑,使我想起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在文藝表演尾聲時展現出萬張五大洲孩子的笑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人,他們的笑容非常燦爛。但隨著時間的流失,這些笑容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模糊起來。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在柬埔寨旅行的第二天,參觀過小吳哥和塔普侖寺後,我們來到了巴戎寺。巴戎寺是大吳哥的重頭戲。印度教和佛教認為神都住在須彌山上,所以高棉國王有對山的崇拜。他們要不在山上修廟,沒山的話就把廟儘量修高,認為這樣能與神接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 varman VII)(1125-1219)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他已經從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許多原始慾望官能的騷動,逐漸升華成一種極其安靜祥和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國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國王的機運,但前兩次,他都放棄了。最後一次,在他近六十歲時,他眼見外敵入侵,國土淪陷,舉國上下,生靈塗炭,為了江山社稷與千秋大業,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國興盛之大旗,終於還是登上了帝王臺(執政時期1181-1201)。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闍耶跋摩七世登基後,他為母親建造了塔普倫寺;為父親建造了聖劍寺;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槃寺;為自己,重整了巴戎寺。闍耶跋摩七世執政時期,他以帝王的謀略與膽識,逐步將真臘王國由一個破敗之國發展成為一個統轄54個省的強大帝國。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在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他將國教由原來的印度教改換為大乘佛教,這種改變被他赫然昭示於巴戎寺中——蓮花、四面菩薩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爭鬥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就是這樣一座宏偉的神廟,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臺基之上。周圍建起了49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在戰亂的年代,在飢餓的年代,在血流成河、人比野獸還殘酷地彼此屠殺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靜默地微笑著。

他微笑,是因為他看到什麼了?領悟到什麼?

或者,他微笑,是因為他什麼也沒看?什麼也不想領悟?

美,也許總是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可解的,屬於理性、邏輯、科學,不可解的,歸屬於神秘、宗教。

而美,往往在兩者之間,“非有想”,“非無想”。《金剛經》的經文最不易解,但巴戎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剛經》”。----蔣勳語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置身眾多佛塔間,人就像進了一個人工堆砌的巨石的森林,四面八方都是微笑的佛像,人是那麼的渺小。巴戎寺一二層的迴廊有很多浮雕畫,內層迴廊為神話和宗教故事,外層迴廊以百姓生活為題材,去巴戎寺的時候不要錯過。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萬張孩子微笑,稱之為一閃而過、動態微笑的話,那麼,巴戎寺49座四面佛像上的“高棉的微笑”,歷經近千年的時間,是否可稱之為“永恆的微笑”?

走進吳哥:感受‘高棉的微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