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

一直受挫的科倫坡考察


巴瓦在科倫坡的建築很多,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私宅,我們找到了很多,有的沒人,好不容易有人的但是因為是私宅不能參觀,我們就這樣一直受挫中。


賈亞科迪住宅

這裡要先誇一下大強,靠著模糊的地址,在谷歌地圖上放大看平面圖找到的這個建築。因為他形狀確實很特別。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住宅平面圖-不規則的形狀

這個是巴瓦後期作品,這個作品可以見證一位處於全盛時期的建築師,以非常肯定的姿態在一個敵對的環境中設計了一處富有文化氣息的休息寓所。業主羅翰·賈亞科迪是總統普雷馬達薩的女婿,也正是普雷馬達薩夫人勸說巴瓦承接這個項目的。基地佔地450平方米,奇形怪狀。我們能看到只有沿街立面、入口,和大約的格局,我們只好站在門口拿著平面圖發揮自己想象力了。值得一提的是樓梯一如既往的有特色,這個是鳥籠式的樓梯。二層是臥室,每個臥室都帶有自己的庭院。目前好像建築是空置的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入口、鳥籠樓梯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建築外立面

斯坦利·德·薩勒姆住宅

斯坦利·德·薩勒姆住宅在劍橋廣場附近,巴瓦把內向庭院做到了極致,住宅背對著繁忙的道路以一道白色高牆相隔,創造出一片內向寧靜的城市生活庭院。牆上僅有開口是大門和車庫門,門框鑲以大理石粗獷的質感和大門的鐵藝格柵 相得益彰,和簡約的白牆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等了很一會也沒人,只好走了。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入口的2個門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車庫門

車庫門大理石和點狀裝飾門木,和諧統一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入口門鐵藝格柵裝飾


因為去了幾個私宅都進不去,後來決定試試能否預約到國家議會大廈。發了郵件了,沒想到很快就回復了我們郵件告知可以參觀,我們約了第二天10點。第二天在路上我們心理還打鼓,現在正是國內疫情嚴峻時期,我們剛來蘭卡很多蘭卡人對我們也是充滿恐懼和避讓,不知道議會大廈是不是真的能進去。


特殊時期忐忑的參觀

我們打車到議會大廈大門口,下車看到很多值班的警察,我們說明來意並拿出郵件後他引導我們從左側登記。入口離議會大廈還有很遠,這邊只能遠遠看到議會大廈。登記的入口比較簡陋,比較像公園檢查的入口,一個亭子放了2排鐵格子當作儲物櫃和一個登記桌子。登記口很難想象這裡是一個國家登記的入口。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簡陋的登記口

早上九點,排隊登記的人有好幾個人,看著也是普通的群眾。輪到我們,我們再次拿出郵件給登記人員,登記的工作人員打了一通又一通的電話確認,這個時候我們心理特別忐忑,現在疫情嚴峻,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中國人這個時候進不了了。懷著忐忑不安焦急等待。終於工作人員掛了電話,並讓我們出示護照信息,開始了我們的登記,這個時候我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看來是真的能進去。在這裡我們所有東西都不能帶進去,護照,手機,本子等都需要放在這裡。登記完成後我們從右側進去一個檢查室,這個和機場安檢差不多,就是男士去男士檢查室由男警官檢查,女士進入女士檢查室由女警官檢查。可能因為鮮有老外到這裡,附近的幾個警察們都看著我們議論著,和我們目光接觸時對我們友善微笑。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入口的警官們

檢查完畢,警官們告訴我們這裡進去右側等巴士會帶我們過去。我們走進去在路邊等車,環顧四周安靜,環境更像一個沒什麼人公園,一條大路 沒有車和人,周邊是綠化帶,藍天白雲,遠處靜謐的湖水,偶爾飛起的 水鳥,議會大廈若隱若現,我們內心無比期待!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從護城河對面看議會大廈

大概等3分鐘,一輛中巴開過來,到我們前面停下來,車上下來幾個本地蘭卡人。人下完後司機掉頭開到我們身邊,我們上車,司機對我們友好微笑著,車了只有幾個乘客。在島的入口有一個關卡,我們在車上看著執勤警官微笑著,接著是一條筆直的大道,這個大道很像吳哥窟的長長的引道,議會大廈四周是護城河,議會大廈的設計也很像寺廟。而我們就是朝聖的人。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議會大廈筆直的大道


不可思議的參觀經歷

一直覺得參加國家級的會議中心是一件離普通人比較遙遠,不是很容易的事,沒想到我們一對外國人真的此刻已經進來了。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我們到達到達儀式性廣場後,可以看到東側的第一個衛星樓閣是一個有著巨大開敞柱廊的謁見廳,可以召開公開會議和自發的聚會;西側的第二個樓閣有公共入口以及安全檢查站。其他第三、第四、第五個樓閣由於不能自由參觀,我們只能遠遠看一眼。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花園、禮堂、入口廣場

我們是從西側第二個閣樓路邊下車,下車對面就是一個公共入口有一個安全檢查站。有2個工作人員帶領著我們一男一女,都穿著蘭卡的傳統服裝,特別好看。他們引領我們再次安檢,然後帶著從一層開始參觀,一樓有一個陳列區,是歷代首相,照片,工作人員和我們分享蘭卡的建國的歷史,介紹了他們的第一位女總理。這裡還保留了很多總統的座位,參觀完一層一側後我們坐電梯直接上去了5層。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立面的細節


到了5層這裡可以俯瞰,我們能清楚看到會議室的閣樓的黃銅屋頂。屋頂是巴瓦非常看重的一個建築元素,他曾說:

屋頂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元素,保護性的、顯著的且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時期、任何地點都掌管著美。一座建築往往不過是一個屋頂、一些柱子和地面,而屋頂佔據著主要地位,遮陽避雨,給整個建築帶來舒適感。它是無所不在的強有力的存在,它的規模或形式取決於它下面的建築。屋頂,它的形狀、材質以及比例,都是最強烈的視覺元素(Taylor 1986, p 16)

事後我瞭解到巴瓦黃銅屋頂靈感來源於達普拉傳奇的黃銅宮殿( Brazen Palace),且屋頂的形式是來自康提的變坡屋頂。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巴瓦自己拍攝的馬杜維拉寺廟

變坡屋頂:即在屋簷處坡度很平緩,屋脊處則較為陡峭。巴瓦拍攝的寺廟就是典型的變陡屋頂,仔細看在屋簷處坡度平緩,屋脊坡度陡峭。變坡屋頂並非僅限於康提:類似的屋頂形式遍佈蘭卡整個島嶼,也存在於亞洲其他季風氣候的區域。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議會大廈的變陡屋頂


私宅和國家議會大廈哪個更容易進去?|斯里蘭卡建築旅行筆記3

辯論廳

從五層走廊走一會就到了會議中心的辯論廳,我們是從5層的公眾旁聽席進去。然後下樓梯去到4層。整個議會大廈的辯論廳給人很傳統,甚至有點老舊的感覺,大概是整個是一個對稱的會議室,又主要用細木屏風包裹起來。辯論廳的陳設是深色柚木的。感覺就是比較傳統的沉穩,印象最深刻由藝術家拉基·森納那亞剋制作的巨大的銀色椰子植物枝形吊燈。優雅美麗的吊燈懸掛在辯論廳中心正上方,在大廳裡盛開著,打破了這裡的沉悶,銀色的“科臘勒”(ko rale,意為“郡“)旗幟排列在走廊兩側,將隱蔽照明的光反射向上方的天花板。吊頂由懸垂的鋁片構成,像一張金色的網一樣閃亮,其靈感來自巴瓦母親的一個金屬手袋。我們從這裡進去並下去3層,繞著走了一圈。想象了一下辯論的盛況,那應該很精彩。


斯里蘭卡新議會大廈背後的故事

斯里蘭卡從16世紀-20世紀一直被歐洲多個國家殖民了四個多世紀,直到1948年才獨立。斯里蘭卡原來的議會大廈建於1929年,供50名議院成員使用。它位於科倫坡堡壘區南部和貝拉湖之間。有著典型的外國殖民者的風格,且面向大海,背對內陸。建築面朝印度洋,進而可以說是朝向歐洲,這好像在進一步提醒人們:歐洲帝國太陽仍然照耀著蘭卡。

1978年JR.賈亞瓦德納成為總統後,首批舉措之一就是命令在科特的中心區興建座新的議會大廈,距離科倫坡堡壘區大約10公里,佔據著新首都的核心位置。議會大廈移到科特有很多實際的原因。科倫坡那時仍然是以一個僅50萬居民的小型自治市那樣來進行管理,但實際上它已經成為一個人口近300萬的大都市、毫無規劃混亂無序,它的發展被海洋以及曾一度保護著它的溼地與池塘所限制。它的首位度已經嚴重威脅到整個國家在經濟、社會和共同體方面的均衡發展。

甚至還有一些激進人士要求將首都移到庫魯內格勒、丹布勒( Dambulla)甚至是亭可馬裡。但是遷都到科特這個只有10公里遠的地方,是一個可控的概念轉變。從實際角度來說,它一舉跨越了主要沼澤地帶,來到基線路( Baseline Road)的正東側,開啟了在150平方公里的未開發區域進行大規模新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北以卡拉尼甘加( Kalani Ganga)為界,南以高架道路( High Level Road)為邊。它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將國會大廈的朝向轉離印度洋及西側的機會,使其得以反過來面朝島嶼內部。這在規劃層面上也是一個明智舉措:科倫坡因東側被沼澤地圍困,曾一度只能沿南方向發展,而議會大廈新址則為它創造了向內陸擴展的新機遇。城市發展管理局很快就圍繞新址制定了一個新首都城市的宏偉規劃。

1979年初,傑弗裡·巴瓦突然被J.R.賈亞瓦德納總統召見,總統委託他設計座新議會大廈且允許巴瓦設計自由發揮,只提了一個條件,即建築必須在三年內完工。

最後議會大廈在科特具體位置的人是由巴瓦選定的。他在實地以及空中看了整個區域之後,提議將迪亞範納沃亞( Diyavanna Oya)山谷的沼澤淹沒,造一個120公頃的人工湖,新議會大廈就建在距離15世紀城堡東南方向兩公里遠的一座小山上,這座小山將成為人工湖中央的一個島嶼。巴瓦制定了一個總體的設計理念,他以之前的貝拉湖方案為起點,調整後以適應新的基地、滿足新的要求。主討論室將設計為一個對稱的大廳,政府成員和反對派的座位沿著演講者座椅軸線對稱地面對面佈置。這可以被解釋為是對威斯敏斯特規則的迴歸,或是對康提和波隆納魯瓦的皇家謁見廳的參考。賈亞瓦德納全盤地接受了這個方案,雖然當時議會中有八成議員都屬於政府黨派。另一個從先前的草圖方案中保留下來的想法是討論室兩側都輔以玻璃前廳,這樣議員們既可以看到外面,也可以被外面的人看到。容量的擴大迫使巴瓦後來放棄了這些位於底層的前廳,在最後的設計中,只有最上面的公眾席位可以直接看到室外。

在這之前巴瓦他的事務所對於建造這樣規模的建築毫無經驗,巴瓦的合夥人普洛加桑德拉姆負責管理這個項目,他意識到在這個項目中,巴瓦不可能簡單地做出一些概要草圖然後把一切工作都放在現場完成。任務書要求建一個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的建築,在三年期限內完成設計和建設。於是商定好由愛巴瓦事務所做出所有需要的設計圖紙以及說明書,由日本的三井公司來設計細節建設圖紙。三井公司在科倫坡設立了辦公室,同時巴瓦在阿爾弗雷德廣場的埃娜德席爾瓦住宅中設立了一個項目辦公室。最終,兩支隊伍總共繪製了五千多張圖紙——遠遠超過了僅用30張圖紙就建起來的本託塔海濱酒店。

複雜的新議會大廈是巴瓦一生的創傷,不得不與一家日本建設公司合作建設,必須遵照緊張的工期安排,而且在過程中不能做什麼改動。(ayor1986,p.15)

巴瓦將議會大廈構想為一座島上的大廈,周圍環繞著有公園和公共建築的新的花園城市。它將成為悠長漫步的終點,起始於西側八公里之外的科倫坡維哈馬哈德維公園,跟隨著由阿南達庫馬拉斯瓦米馬瓦錫厄、霍頓鎮和城堡街( Castle Street)刨造的東西向軸線,在臘賈吉里亞( Rajagiriya)那裡開始拐彎向南。在北側兩公里之外就能第一次看到大大的銅屋頂,漂浮在迪亞範納山谷新的湖面上。最後通過一條綠樹成蔭的堤道,來到一個被水池和瀑布打斷的公共廣場,沿著臺階和踏步向上走到入口敞廊,就能從正式的入口和樓梯直接沿著去往主要辯論室的軸線來到演講者的座位:就像在巴瓦的設計中非常常見的那樣,起點,主要的劃分,都是一場體驗之旅,一系列控制好的事件。

在這個項目中則聚焦於一年一度的國會開幕大典。設計將主討論室設計在中央的樓閣中,環繞以五個衛星閣樓,每個都由傘狀銅屋頂界定,看起來好像是從自己的基座上長出來的,雖然各基座實際上在二層的高度上是連起來的。巴瓦最初在1965年的希爾頓酒店項目中使用了這一構成。主要閣樓和討論室差不多對稱,但軸線被圍繞著它不對稱佈置的小閣樓消解了。這樣一來,每個閣樓都保持著獨立的身份,但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片帳篷一樣向上的屋頂。湖本身可以解讀為對斯里蘭卡兩千年來蓄水池建築的禮讚,讓人想起位於波隆納魯瓦的帕拉克拉馬巴胡之海和康提的綠樹成蔭的湖泊。平面以及樓閣不對稱的排列同樣可以說是對阿努拉達普拉時期的斯里蘭卡寺廟的回憶。

在1980年的一次採訪中,巴瓦談到


(科特)是一種連續統一的設計,反映了舊的僧伽羅建築的視覺形式,隆重但不浮誇,就像你在塞內克班達拉納亞克的書中看到的那樣。那確實是一組不對稱設計的樓閣。(Roberts 1980)


他還說:


這個國家已經丟失了它非凡的建築傳統,這種丟失是因為人們更多地追隨外部的影響而非他們自己良好的直覺。他們從來不會通過景觀去建造......你必須順著基地,畢竟你並不希望用建築把自然趕走。(Aungs-Thwin 19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