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最特殊的職業 80後基本沒聽說過

那個時代,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一時培養不出那麼多有醫學方面專業的醫生,只有培訓一批略懂醫術的赤腳醫生來應急所需。貧窮落後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腳醫生的治病。因而,那個年代,在鄉村裡,赤腳醫生就應運而生了。

那個年代最特殊的職業 80後基本沒聽說過

赤腳醫生

在鄉村裡,選拔赤腳醫生,一般是從以下二條件來選的。一是從醫學世家中挑選,二是從高中畢業生略懂醫術病理中挑選。挑選出來後,集中到縣衛生學校培訓一年半載,結業後回到鄉村算是赤腳醫生了。鄉村裡的赤腳醫生,因沒受過系統的學習,醫學,病理等知識是比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複雜的病更不用說了。赤腳醫生能解決的問題,通常是一些頭痛身熱,擦損外傷等小病而已。雖說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決,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眾。一是他們沒空到大醫院去看病,二是到大醫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醫院看病費用高。因而,村民群眾十分敬重赤腳醫生,都認為他們是村裡的大知識分子,是救命恩人。

在鄉村當赤腳醫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腳醫生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隊一些補貼,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這微薄的補貼和工分,根本上解決不了他們的生活,因而,他們白天還得赤著腳參加生產隊勞動,夜晚還要挑燈自學醫學知識。其次,由於貧窮落後,醫療設備十分簡陋。除了一個藥箱,幾片普通的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

儘管難苦,但那時的赤腳醫生,還是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的。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們就會赴診,就會認真地為病人看病打針服藥。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盡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議送醫院治,有時還親自陪著送去。赤腳醫生治病收費不高,只收回成本錢,因為赤腳醫生都拿了生產隊的補貼。有的赤腳醫生如果碰上困難戶和五保戶,就得倒貼成本費了。

鄉村的赤腳醫生,醫術雖不高,但服務態度特別的好。他們常揹著一個印有雞蛋般大的紅十字藥箱,穿著白褂,挨家串戶走訪群眾。尤其是流感時期或流腦時期,赤腳醫生的責任更大更辛苦,他們不但走家串戶發藥,還得講解預防知識,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睡不上一次安穩覺。鄉村裡的小孩怕打針,赤腳醫生便會千方百計哄小孩,或是給他們講故事,或是為他們唱歌,有時甚至買上一顆糖送給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時,一針落去,還未等孩子“哇”的一聲哭叫,針又拔出來了。這般一來,村裡的小孩見了赤腳醫生,既愛又怕,大都會縮進母親的身後,伸出頭來,怔怔地盯著赤腳醫生身上的紅十字藥箱——那裡面,既有糖果,更有針筒。

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刊載。隨後《文匯報》等各大報刊紛紛轉載。“赤腳醫生”的名稱走向了全國。“赤腳醫生”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

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自此結束了。

根據當時的報道,中國有102萬鄉村醫生,其中近70%的人員為初、高中畢業,近10%的人員為小學畢業。 赤腳醫生是中國衛生史上的一個特殊產物,即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他們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赤腳醫生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初中畢業生中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到縣一級的衛生學校接受短期培訓,結業後即成為赤腳醫生,但沒固定薪金,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赤腳醫生名稱由此而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赤腳醫生的醫術雖沒有大醫院裡的醫生高明,但有時大醫院裡的醫生治不了的病,赤腳醫生反而治得了。赤腳醫生治病,在鄉民的眼裡,確是高。但有時,也失水準。無論怎麼說,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赤腳醫生為人民群眾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鄉村都建立了醫院,醫生都規範化了,赤腳醫生,漸漸地被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取而代之了。這便是人類文明的又一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