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傳媒內參導讀:中央廚房項目歷經四年多時間的建設和運營,怎麼來評價它的價值?葉蓁蓁表示,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最重要的貢獻,是探索了一套新機制。在這樣的流程機制和平臺上,推動了人民日報整體的融合發展,激活了一線採編團隊進行融媒體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

本刊記者:溫靜、陳浩洲

“中央廚房”是近幾年傳媒業界的熱門話題,“中央廚房”被稱作媒體融合發展的“龍頭工程”,是融合發展的標配。

《人民日報》是最早建設中央廚房的中央媒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已成為媒體融合的一項標杆,受到全國媒體的關注,到這裡學習考察的媒體絡繹不絕。8月下旬,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後,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快速推進,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迎來了更多的考察團隊。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本期《電視指南》雜誌專訪人民網總裁、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葉蓁蓁,聆聽《人民日報》建設中央廚房臺前幕後的故事。

重點做to B的平臺

2014年8月,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媒體融合發展正式吹響了衝鋒號。

為落實中央號召,《人民日報》啟動了中央廚房項目。2014年3月,人民日報社注資1個億,註冊成立了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PDMI”),公司以建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媒體融合發展的空間平臺、技術平臺、運營平臺、資本平臺為核心業務。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的葉蓁蓁,受命擔任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回顧這四年來的建設歷程,葉蓁蓁說,人民日報社編委會的思路非常清晰。在直接面向用戶的端口建設上,主流媒體因為受到種種限制,無法像純粹市場化的互聯網公司一樣運作。從花錢的財政體制、用人的人事體制,到創新的容錯機制,都很難支持主流媒體做出互聯網化的、敏捷的、高失敗率的創新。

“微信、今日頭條這樣的互聯網產品,不是砸錢就能砸出來的。他們砸的錢,我們還砸不起——事實上,市場上有千百個短視頻APP,多數都死掉了,最後只剩下幾個紅火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轉型可以做什麼?

經過集中調研和廣泛的業內探討,媒體技術公司團隊認為,做後臺相對靠譜。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無論是門戶階段還是移動階段,後臺的變化要遠小於前端的變動。

“所以我們決心集中力量做後臺。在團隊四年前從零開始的那個地方,我們就想清楚了未來路徑——不做直接to C的東西,重點做to B的後臺。”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葉蓁蓁說,做後臺不會像直接接觸用戶的端口那樣大紅大紫,因為你就是個後臺,是躲在幕後的人,但這項工作很有潛力。PDMI四年前選擇了做一個融合發展的平臺,給人民日報體系的所有媒體提供後臺支撐。在給《人民日報》內部做中央廚房的基礎上,團隊又做了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向全國的黨媒提供後臺支撐的技術服務、數據服務和內容加工能力賦能,進一步加強了後臺的能力。

“把媒體的內容抓取過來,匯聚到後臺進行數據的集中,形成一個黨媒內容池,再把池子裡的內容給各家黨媒客戶端和網站反推回去。”葉蓁蓁說,黨媒平臺在做自己的算法推薦,但這個算法肯定跟今日頭條的算法不同。目前,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狗搜索開通了專門的“黨媒推薦”頻道,這些頻道里的內容就是從黨媒平臺推過去的。

“目前,我們重點做後臺,這就是我們的定位。”葉蓁蓁說。

中央廚房不只是節慶廚房

2016年有專家指出,中央廚房無法實現常態化,業界還因此掀起了相關的大討論。“其實,還是因為外界不瞭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建設過程。我們並不是按照傳統的項目建設方式做的。”葉蓁蓁說,有人說中央廚房是節慶廚房,就使用了17次。實際上,這是在建設過程中的“試運行”,是建設中央廚房必要的推演和測試。

“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把人聚在一起,想象和模擬未來的中央廚房應該是怎樣運轉的,在圖上調整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不停地測試和試運行。”葉蓁蓁說。

通過25次的試運行,團隊不斷調整中央廚房內部的流程、架構和機制,測試它的實際效果,同時也在為正在進行的空間平臺建設、技術開發提供需求和指引:需要建什麼樣的空間平臺?在空間平臺裡,為什麼要把那個桌子擺在那裡?為什麼核心指揮區的桌面是空白的?在這樣的業務場景下,編輯記者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可以使用怎樣的軟件?……

葉蓁蓁說:“如果不是先測試後建設,而是拿到錢就開始建,那麼設計單位和裝修單位,對你的需求不瞭解,就會給你推薦意見。一張桌子擺在中間,上面有屏幕和表決器等一堆東西,價值好幾百萬,結果完全用不著。”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廳位於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10層。記者看到,大廳核心指揮區的桌面就是一張白板,除了話筒外沒有屏幕,也沒有按鍵。“領導們來到這個地方,只要瞭解主要信息,進行討論、決策,不需要看太多的屏幕。”葉蓁蓁介紹說,大廳已經配備了大屏,目錄式地呈現信息供領導決策。

大廳的東區是中央廚房的技術中心。葉蓁蓁說,為什麼有些人用的是蘋果電腦?因為他們要做視頻剪輯、圖形設計,配置高性能的電腦是工作必須。為什麼有些人的桌子是可升降的,而有些人的桌子是不升降的?不升降的桌子多數是機動辦公桌,可升降的桌子給需要長時間伏案工作的同志,可以讓他們調整工作姿態。

整個空間平臺的佈局是很有講究的。建設團隊定義出一塊又一塊的功能,明確了設備、硬件和傢俱的需求,然後才動手搭建物理空間。“如果按照常規的項目施工方式,中央廚房的建設效果會大打折扣!”葉蓁蓁說。

2016年8月,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物理空間開工建設,這時中央廚房已經試運行了17個月。葉蓁蓁說:“當時我們心裡頭有譜了,知道要建個什麼樣的東西。”

2017年3月的全國“兩會”是一次大型的整體測試,測試結束後,中央廚房就開始進入常態化運行。

記者瞭解到,中央廚房所有的內容出口,有五分鐘和十分鐘兩個概念。快的新聞或者融媒體產品,人民日報體系有五分鐘的優先權,五分鐘之後全網推送,騰訊、網易、今日頭條等商業網站都可以拿走。慢的內容比如說2000字以上的深度報道,人民日報體系有十分鐘的優先權,十分鐘後就全網分發出去,不會單獨留給誰發。人民日報社內部的300多個新媒體端口都可以去搶,誰搶到首發後其他媒體會大量轉載,這個平臺的影響力就會提升,所以報社內部採用的是一種靈活的競爭機制。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客戶端也是個to B的客戶端,主要是向合作伙伴集中呈現平臺的優質內容、前沿技術和創新產口。在具體操作上,優先權時間一過,中央廚房的內容就會發到客戶端上,同時推到人民網首頁的“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入口,各大新聞網站就可以從這裡自動抓取。

記者瞭解到,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和200多家媒體簽了合同,使用內容互相免費,“現在就是要把內容更多地推出去,就是要獲得影響力。內容接口是開放的,誰都可以抓走。”葉蓁蓁說。

不能找純技術公司做中央廚房

PDMI(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央廚房的建設單位,項目建成後整體移交給了報社。葉蓁蓁說得很形象:最早我們是“施工隊”,現在變成了“物業公司”。

“PDMI是擁有技術力量的諮詢公司,可以提供中央廚房項目的一條龍服務,包括業務諮詢、流程再造,再到中央廚房的搭建和人員培訓。”葉蓁蓁說。

除了建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PDMI已經把經驗推向了全國。葉蓁蓁告訴記者,PDMI和每家媒體的合作深度不一樣,有些僅是提供諮詢和培訓,有些是提供整個技術體系搭建,所有的合作單位加起來已經有上百家。比較完整的建設項目有《新疆日報》、《內蒙古日報》、內蒙古自治區委宣傳部、延慶區融媒體中心等,總計有20多家。

現在,全國很多媒體都在建中央廚房或者融媒體中心。在葉蓁蓁看來,一些商業化技術公司所建的中央廚房,跟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其實不是一回事。“因為外面的技術公司,更多的是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但是如果沒有新聞業務流程的再造和業務機制的創新,光搭一個技術平臺或者建一個空間平臺,其實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為什麼我們要花兩年的時間去做業務的試運行?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找一家大型技術公司替我們做?這個跟技術實力強弱是兩碼事。”葉蓁蓁說,“人民日報社領導在思考,面向未來的媒體融合的業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自己都沒有想明白,盲目地找外援,怎麼可能拿出讓自己滿意的成果呢?”

報社領導認為,中央廚房得自己來摸索、來規劃和組織建設。

當下,有些媒體中央廚房建設和運行出現了問題。葉蓁蓁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找純技術公司做。“業務規劃得大家自己去想,任何一家技術公司都沒有辦法幫你。我們前面兩年就是設計新的業務流程和架構,25次試運行,然後根據需求去開發或購買所需的技術模塊,最後才是搭建整體的中央廚房。”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中央廚房一定不是拿到錢就去建設物理空間,一定要先研究你的業務要往哪個方向轉型,新的業務流程和機制是怎樣的。”據葉蓁蓁介紹,根據媒體的不同,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中央廚房:面向省級和地市級媒體的中央廚房、面向區縣級的中央廚房(融媒體中心),還有面向地方黨委宣傳部的指揮系統等。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是從報業出發做的,但實際上廣電行業也有需求。PDMI承建的北京市延慶區融媒體中心,就是著力推動報業和廣電真正融為一體。延慶區融媒體中心被稱作國內首家“廣電+報業”模式的“中央廚房”。

葉蓁蓁告訴記者,PDMI的外部輔助公司有二十幾家,“不可能所有的系統,都是我們自己把代碼寫出來,當然,也沒有任何一家技術公司能夠提供全套的技術。”同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也在不停地升級和完善:“中央廚房是個新事物,從能用到好用,還有一段路程。”

“媒體建中央廚房,不能被技術公司綁架。”葉蓁蓁說,其實找一家技術公司來做也沒問題,但前提是你自己要有清晰的藍圖,把業務需求明白地設計出來,在合同條款裡對每個功能及互相之間的關係,作出嚴格的技術標準設定,最後集成眾多合作伙伴的優秀成果。否則,有些功能看起來名稱都對,但實際效果和內在的理念、流程是不對的。

“我們給全行業帶來了一套新的理念和機制”

中央廚房是媒體業務的大腦和神經中樞,簡單來說,就是社長、總編輯用來指揮整個報社的指揮系統。“有了這麼一套指揮體系以後,他們能夠比較方便地統籌、協調整個報系的資源。”這樣,全報系的業務資源和生產要素在這個平臺上匯聚、整合,報社所有的編輯記者,也在這裡獲得全媒體能力的“賦能”。新聞生產能力得以整體提升。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目前,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已有近50個融媒體工作室。這些工作室由報社採編人員跨部門、跨單位甚至跨區域合作組成,中央廚房作為平臺為他們提供資金、技術、人員、推廣等各方面的支持。這些年來,人民系不少火爆網絡的融媒體產品,就出自這些工作室之手。

中央廚房項目歷經四年多時間的建設和運營,怎麼來評價它的價值?葉蓁蓁表示,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最重要的貢獻,是探索了一套新機制。在這樣的流程機制和平臺上,推動了人民日報整體的融合發展,激活了一線採編團隊進行融媒體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然,中央廚房效能的發揮仍然在路上。”葉蓁蓁說,空間平臺、技術平臺建起來後,真正發揮效果還需要業務流程和機制的再造。更重要的是,需要機構改革,部門結構需要重新組合。

在葉蓁蓁看來,技術和空間是次要的。“很多地方的項目在資金到位後,大家都急於把它變成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但是後面究竟好不好用,可能沒有想太多。”

在葉蓁蓁看來,PDMI將來仍然聚力於服務媒體融合發展,為媒體融合發展去探索、去搭建平臺,提出方案,再通過它的解決方案、技術輸出,支撐人民日報社的融合發展,也面向全行業的轉型提供服務。

葉蓁蓁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從“施工隊”到“物業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