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才发现: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工作的亏

毕业才发现: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工作的亏

又一年的毕业季到了,你的工作签了吗?

教育部公布消息,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又创新高。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虽然说要拒绝学历歧视。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专科生和一个名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真的是在同台竞技吗?

毕业生想找更好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想招更好的毕业生。其实没有人在否定你的优秀,只是这个游戏是在优中选优。

小时候的玩伴月薪上万,而你却月薪3000。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二十多岁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或许有一部纪录片可以帮我们解开答案。纪录片《高三》讲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学生的故事,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高分。

班主任王锦春知道读书才能改变这群农村孩子的命运,他曾这样对家长说,我们这里铁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没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条路。

对孩子说:

“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

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高中,没有任何娱乐,每天在题海里奋战。有的人听从老师那句“读书不会死人”的话,每天反复地背诵知识。

有些人则充当了反叛者的角色。

成绩不够突出的张兴旺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内心脆弱,在重压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劝他:

“你一个人要更加坚强......如果我是你这种家境的人,‘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高考的日子渐渐近了。张兴旺顶不住压力,留下一封书信要放弃高考。班主任赶忙跑到车站把他追了回来。

高考终于到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有位家长的妈妈说,不想让孩子回武平,孩子去哪里她都会支持,如果钱不够也可以把房子卖掉。“考上大学”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十年后,有记者回访《高三》里的同学。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接受采访的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满意自己的现状的,他们感谢高考,比如罗艳。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他们反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高中时不够努力,不够拼,比如张兴旺。

高考所导致的学历差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不置可否,每一个上名校的孩子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但是到学校之后你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第一,你获得了一次免费学习的机会;第二,你也可以肯定自己绝对不差,没准在他们眼中你也是个优秀的人。

在名校中,你有机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听课资源,个人的兴趣也更容易得到发挥。

不可否认个体的差异千差万别。有人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别,来源于畸形的校园环境。三本院校里努力学习的人是“异类”,在一个身边大部分人不认同“努力”的环境里,想要脱离环境有多难?而名校却截然不同。环境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不受环境影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屈原的那句“举世皆醉我独醒”才会被传颂千年。

环境是一条河,个人就是河中的鱼,当这条河流向好的方向时,你所做的不过是“随波逐流”;当这条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时,你所要做的却是“逆流而上”。

这两者难度上的差别,不言而喻。

一位学生用温水煮青蛙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很安逸,走出社会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岗位早已经被别人占据。

说看重学历,并不只是那一张证书,更多的是看重你受过的教育、为人处世的三观和奋斗的目标,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奋、坚持和努力的过去。

如果说在大学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那么在大学以后,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学历。

如果说上苍决定了你的原生家庭,那么大学就是给你一个自我改变的机会。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家庭背景是不能改变的,而唯一可以让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方法,就是读书。

读书好的人在社会中看似具有某种优势,但社会奖励他的不是名校的文凭,而是他为了获得这张文凭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进了名校就放纵,一手好牌输的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却不甘落败,硬是从专科升到了本科,再考取了研究生,用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读书无用论这种话,自谦起来说说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