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才發現: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工作的虧

畢業才發現: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工作的虧

又一年的畢業季到了,你的工作簽了嗎?

教育部公佈消息,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又創新高。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

雖然說要拒絕學歷歧視。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專科生和一個名校畢業的大學本科生真的是在同臺競技嗎?

畢業生想找更好的工作,用人單位也想招更好的畢業生。其實沒有人在否定你的優秀,只是這個遊戲是在優中選優。

小時候的玩伴月薪上萬,而你卻月薪3000。到底是什麼,拉開了二十多歲年輕人之間的差距?

或許有一部紀錄片可以幫我們解開答案。紀錄片《高三》講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學生的故事,在豆瓣上獲得了8.4分的高分。

班主任王錦春知道讀書才能改變這群農村孩子的命運,他曾這樣對家長說,我們這裡鐵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沒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條路。

對孩子說:

“讀書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條命來讀就可以了。”

這可能是大部分中國人的高中,沒有任何娛樂,每天在題海里奮戰。有的人聽從老師那句“讀書不會死人”的話,每天反覆地背誦知識。

有些人則充當了反叛者的角色。

成績不夠突出的張興旺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內心脆弱,在重壓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勸他:

“你一個人要更加堅強......如果我是你這種家境的人,‘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高考的日子漸漸近了。張興旺頂不住壓力,留下一封書信要放棄高考。班主任趕忙跑到車站把他追了回來。

高考終於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有位家長的媽媽說,不想讓孩子回武平,孩子去哪裡她都會支持,如果錢不夠也可以把房子賣掉。“考上大學”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標。

十年後,有記者回訪《高三》裡的同學。很多人好奇,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

接受採訪的同學們無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滿意自己的現狀的,他們感謝高考,比如羅豔。對自己現狀不滿意的,他們反思導致這一切的根源——高中時不夠努力,不夠拼,比如張興旺。

高考所導致的學歷差異,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不置可否,每一個上名校的孩子都是班級裡的前幾名,但是到學校之後你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第一,你獲得了一次免費學習的機會;第二,你也可以肯定自己絕對不差,沒準在他們眼中你也是個優秀的人。

在名校中,你有機會獲得更加豐富的聽課資源,個人的興趣也更容易得到發揮。

不可否認個體的差異千差萬別。有人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別,來源於畸形的校園環境。三本院校裡努力學習的人是“異類”,在一個身邊大部分人不認同“努力”的環境裡,想要脫離環境有多難?而名校卻截然不同。環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不受環境影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此才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屈原的那句“舉世皆醉我獨醒”才會被傳頌千年。

環境是一條河,個人就是河中的魚,當這條河流向好的方向時,你所做的不過是“隨波逐流”;當這條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時,你所要做的卻是“逆流而上”。

這兩者難度上的差別,不言而喻。

一位學生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大學裡很安逸,走出社會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崗位早已經被別人佔據。

說看重學歷,並不只是那一張證書,更多的是看重你受過的教育、為人處世的三觀和奮鬥的目標,而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奮、堅持和努力的過去。

如果說在大學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那麼在大學以後,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學歷。

如果說上蒼決定了你的原生家庭,那麼大學就是給你一個自我改變的機會。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家庭背景是不能改變的,而唯一可以讓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間教室裡的方法,就是讀書。

讀書好的人在社會中看似具有某種優勢,但社會獎勵他的不是名校的文憑,而是他為了獲得這張文憑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進了名校就放縱,一手好牌輸的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卻不甘落敗,硬是從專科升到了本科,再考取了研究生,用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讀書無用論這種話,自謙起來說說也就算了,千萬不要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