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與釣魚台|《北京往事》連載6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中南海與釣魚臺

我的童年是在南方度過的。遙遠的北京,有兩個地方,引起我無限的遐想: 其一是中南海,其二是釣魚臺。中南海無疑屬於祖國的心臟,毛主席住在那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至於釣魚臺國賓館,招待過許多來華訪問的各國元首。這兩個地名經常出現在報紙上、廣播中,即使是對於老百姓來說,也如雷貫耳。

20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來北京。有遠房親戚在某部委工作,給了我一張中南海的參觀券。激動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簡直不敢相信,中南海會對我敞開大門。一進去就直奔毛主席故居——豐澤園的菊香書屋。青磚灰瓦的四合院,那幾棵老槐蒼柏增添了幽雅的氣氛;一代偉人曾在這濃密的樹蔭下作閒庭信步。走進室內,不禁驚歎了:四壁都是書架,甚至連半張床板上都堆滿了書籍,真正是伴書而眠啊。據說藏書達數萬冊。如果不瞭解此院落的背景,絕對會以為其中居住著一位趕考的書生。在毛澤東身上,英雄本色與書生本色並不相互矛盾。要知道,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我不禁猜測,他有哪些詩篇,是在這寧靜的庭院裡寫下的?世界的喧囂,與其內心的寧靜,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位新中國創業者的一生,真正稱得上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大手筆!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過金鰲玉帶橋,遠眺中南海


毛澤東的保健醫生王鶴濱,寫過一篇《紫雲軒主人》:“我像第一次看到‘豐澤園’那塊匾額一樣感到驚奇,因而也浮想聯翩起來,這又是誰家早為毛主席準備好的書房、臥室?難道建造它的主人具有特異功能,知道毛澤東是紫雲軒最合適的主人?知道毛澤東是時代的驕子,知道他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當代偉人。就是在文學藝術上,毛澤東的造詣之深,也不愧為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大文豪。”這座帶有清代宮廷風格的古建築,在20世紀才真正發揮了作用。紫雲軒成了毛澤東運籌帷幄的書房。他還在這裡接待過尼克松等一系列外賓。

1949年春,毛澤東進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一開始住在香山的雙清別墅。在此期間,華北軍區負責給失修多年的中南海打掃衛生,整整花費兩個月——動用了一支龐大的卡車隊,運送太液池裡挖出的淤泥。中南海就像佈滿雲翳的眼球,做了一番“白內障手術”,終於恢復了明亮。據孫寶義、張同錫編著的《毛澤東的祖國山河情》一書講述,葉劍英建議黨中央進駐中南海,毛澤東不願意:“我不搬,我不做皇帝……這是原則問題。”他忌諱皇帝住過的地方。“進城之前,毛澤東特意號召全黨看一看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這本書講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如何驕傲又如何失敗的。”後經周恩來的勸說,毛澤東才同意搬進中南海——“主要是從安全考慮的,四周的紅磚高牆是很好的安全屏障”。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中南海


菊香書屋北面的勤政殿,明清時是皇帝料理朝政及休息的場所。1949年6月5日,這裡召開了新政協的籌備會議。而正式的政治協商會議,後來則在懷仁堂舉行。“從1949年到60年代中期,毛澤東的大部分活動是在勤政殿進行的。他在這裡會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共商國家大計。接待外國黨和國家首腦及各界外賓,以及接受各國大使遞交國書,發表過很多重要談話和聲明。”(引自《毛澤東的祖國山河情》一書)

勤政殿位於南海北岸,能望見延伸到湖心的瀛臺。光緒皇帝曾在這小島上被軟禁了整整10年。他最想見的人莫過於珍妃。而珍妃已被打入紫禁城裡的冷宮。咫尺天涯,情天恨海。望眼欲穿的光緒與珍妃,簡直在重演牛郎織女的故事。南海啊南海,無形中帶有銀河的性質。拆散了這一對鴛鴦的,是慈禧太后。她甚至比王母娘娘還要殘酷。1900年,為躲避八國聯軍的鋒芒,她挾持光緒逃往西安,臨行前下令將珍妃推進宮中的水井。珍妃至死都未能再見光緒一面,未能向情人道一聲永別。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中南海正門:新華門


林語堂曾將光緒比作那位戴上鐵面具然後關進地牢的法國王子:“他在那裡腐爛、死去,卻不為人知,那小島就在法國戛納以外的海中。”同樣,“光緒帝只在這點綴著美麗建築群的小島內才有自由。他是在太監們的嚴密看守下生活的。那些太監們曉得,他們的小命是否保全就取決於是否服從太后的旨意。他們常常換班看守皇帝,這樣便無人能與皇帝密謀逃跑……瀛臺中發生的一切,都會立即傳進光緒的這位嬸孃、專橫的皇太后的耳朵。”瀛臺,恐許是世界上最美麗(或檔次最高)的牢房了。年輕的皇帝像困獸一樣在畫棟雕欄間徘徊,可惜連寄一封情書的權利都沒有。比政治的失意更折磨他的,是難以忍耐的相思病。人間蓬萊,柳浪聞鶯,絲毫也安慰不了他對自己的另一半的朝思暮想——而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珍妃,簡直比月亮上的嫦娥離他更遠。他能看見月亮,卻看不見愛人的臉。

在珍妃落井8年之後,在慈禧太后死去的前一天,光緒被謀殺了。其實在此之前,他的心早已死了,他的心早已碎了。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遠眺中南海萬善殿和水雲榭


因為這個憂傷的傳說,中南海瀛臺,在我眼中,虛幻如海市蜃樓。讓人聯想起《長恨歌》裡的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綿綿長恨,屬於樂極生悲。至於光緒與珍妃的生離死別,完全是大獨裁者慈禧從中作梗,棒打鴛鴦,故意破壞其琴瑟相和——因而更令人同情。在強權與暴政面前,他們是弱者,弱者的愛情是由熱淚和鮮血編織的。在這不同時代的兩個愛情故事裡,男女主人公的位置互換了:《長恨歌》裡的楊貴妃死後,香魂隱居在雲裡霧裡的蓬萊仙山;而一千多年後,中南海瀛臺成為蓬萊的象徵——只不過它已是喪失了愛妃的光緒帝的幽禁之地。惟一不變的是相思之苦,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浪漫回憶(過去的好時光),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心心相映,是愛情在現實面前的不堪一擊……

中南海里曾經有慈禧的“小艦隊”。不僅有古典的龍舟鳳舸,還包括兩艘從德國進口的豪華遊艇(是借為神機營購買洋槍洋炮之機順便訂造的,屬於“假公濟私”),因而特設“西苑輪船公所”。可惜慈禧太后坐不慣這西洋味的“舶來品”,只領著兒皇帝搭乘一次,就厭倦了。高價購置的汽船,只好長久地錨泊在岸邊,如同頤和園的石舫,純粹作為風景的裝飾。慈禧愛照相,是否曾以此為道具,攝影留念?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中南海萬善殿


西苑三海(中南海及北海),慈禧最偏愛中海。中海與北海之間,以美輪美奐的金鰲玉橋為分界線。

中海一側,有大名鼎鼎的紫光閣——同治皇帝第一次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這座建築有四、五十英尺高,雖不像其他大殿那樣給人深刻的印象,卻顯得很親切。宮殿內點綴著建築藝術的珍品,此處可以看到隱在樹叢中的拱形屋頂,彼處有一條修飾性的拱廊護衛著上橋的通道;這裡是繽紛燦爛的琉璃瓦,那裡是一尊大佛——但整體都很嚴謹,與周圍景緻協調一致。惟一的例外是一座隱蔽的歐式建築,那是慈禧太后突發奇想興建的。袁世凱將其改造成他的總統府,可是,把它改得非常難看。它襯托在典型的東方景緻下,在西方的遊客看來,顯得不倫不類。”(林語堂語) 看來袁世凱的“總統府”,是中南海里一處很拙劣的敗筆。袁世凱於1912年2月被選為民國臨時大總統,原本應該去南京就職,可這個老狐狸賴在北京不肯走,甚至不惜發動一場“兵變”以推翻陳議。陰謀得逞,他把總統府建在中南海。第二年又靠威逼利誘,當選為正式大總統。他不以此為滿足,又於民國4年(1915年)12月12日宣佈實行帝制,自封為洪憲皇帝。此舉遭到舉國上下一致聲討,只好於民國5年(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兩個多月後,袁世凱帶著破碎的皇冠去見上帝了——有人說他是觸犯了眾怒,被嚇死的。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紫光閣


不僅中南海“總統府”的建築風格不倫不類,袁世凱這個人本身,也不倫不類。他想當皇帝想瘋了。“登基”後發行印有自己頭像的洪憲銀元,被世人笑罵為“袁大頭”。他只做了83天皇帝夢,黃粱就蒸熟了。還好,比李闖王還稍長點。李自成在北京城裡只當了42天皇帝,就兵敗遠走——垮臺了。看來想當皇帝是沒什麼好結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光緒當年恰恰由於袁世凱這個人的出賣,而被囚禁於瀛臺。戊戌變法因此而破產。“傳說皇帝臨死前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他最後的願望,即應將背叛他的袁世凱永遠驅逐出朝廷。”(林語堂語) 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有功,青雲直上,在功利的道路上一再升遷,直至最終爬上垂涎已久的龍椅。當然,爬得高摔得也重,他又鼻青臉腫地從金鑾殿滾下來了。

自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中南海的關係,顯得尤其密切。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古老的金鰲玉帶橋(北海橋)是中南海和北海的分界線


西苑三海的原型是遼金時期的西華潭。元代將西華潭範圍擴大,建金鰲玉橋分隔北海與中海——合稱太液池。明初又在中海南端開挖南海,並以其土堆築瀛臺。瀛臺不過是人造小島——或曰假山。難怪看玲瓏剔透的中南海,怎麼看都有盆景般的效果。小山小橋小亭子,間或有幾條小船——系在小花小草的岸邊。當然,這裡也出過慈禧、袁世凱之類的“小人”。

中海的主要建築是清波碧浪間顧盼生姿的水雲榭(水中涼亭)。“式樣比較獨特,共有五梁十二角,如同一座大亭和四座小亭合在一起。二十根紅色立柱豎在花崗岩的臺基上,飛簷金瓦,穩重而端莊。”(東偉語) 假如你有福氣登上這四面環水的觀景勝地,可以目睹供奉在其中的石碑——上面鐫刻著乾隆親筆題寫的“太液秋風”四字,及其附庸風雅的一首御製詩。“太液秋風”是金明昌年間始有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曾分別為“八景”題詞樹碑。風景也是有門牌的。“太液秋風”的門牌,原來立在這座湖心亭中。真可惜了乾隆鐵劃銀勾的書法——觀眾寥寥無幾。連我,都是道聽途說的。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水雲榭


中南海位於北京的市中心,釣魚臺則稍顯偏僻,坐落於阜成門外的西郊。

中南海的前身是金主避暑的夏宮(大寧宮)之太液池(西華潭)。釣魚臺,同樣也是金代遺蹟。《日下舊聞考》:“釣魚臺在三里河西里許,乃大金時舊跡也。臺下有泉湧出匯為池,其水至冬不竭。凡西山麓之水流悉灌於此。”釣魚臺的水源自西山諸名泉。而中南海,亦是“引玉泉山及京西北的水系為源,注入池中”。二者可謂一脈相承。

可見金代很重視水利。水利不僅利國利民,同時為帝王將相的郊遊提供了方便。太液池與釣魚臺,皆屬於金中都(今廣安門一帶)城外隆重推出的“水景樂園”。皇室成員在城牆裡呆得厭倦了,想出去轉一轉,體會戲水的樂趣——要麼去太液池划船,要麼去釣魚臺垂釣,可任選其一。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釣魚臺北大門


《帝京景物略》記載:“出阜城門南十里,花園村,古花園。其後樹,今平疇也。金王鬱釣魚臺,臺其處,鬱前玉淵潭,今池也。有泉湧地出,古今人因之。鬱臺焉,釣焉,釣魚臺以名。”我懷疑原文中的“鬱”字,通假“御”字也。這似乎就更好理解了。釣魚臺,乃金王御用,自然屬於御臺。

有金哀宗御製詩為證:“金主鑾輿幾度來,釣臺高欲比金臺。”他沾沾自喜地將釣魚臺與燕昭王的黃金臺相提並論,有故意拔高的成分。昭王在燕都築臺,置黃金於其上,懸賞招募天下名士,而傳為佳話。那一代明君,以重金垂釣的,是治國安邦的人才。金哀宗哪配跟求賢若渴的燕昭王相比呢?他登臺時純粹為了釣魚,體驗到的僅僅是鄉野漁翁的情趣。說難聽點,是不務正業,遊戲人生。對於帝王來說,釣到一條大魚,與獲得一位才俊——雖然快感相似,但層次上是有差別的。況且,由所下的誘餌,即可看出垂釣者的吝嗇或慷慨。金哀宗的釣鉤頂多懸掛著幾條蚯蚓之類,而持著無形的釣竿的燕昭王,則一擲千金,不惜以江山相許。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玉淵潭


燕昭王出手大方,廣納中原賢才,使淪為齊國“殖民地”的燕國起死回生,“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不僅收復失地,反攻下齊城72座(包括齊都臨淄),報了一箭之仇。齊國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於燕。”昔日下血本垂釣人才的黃金臺,又擺滿了繳獲來的戰利品。甚至敵國的洪鐘大呂、寶鼎禮器,都放在臺面上公開展覽。

至於金哀宗,只貪圖釣魚之樂,並未真正在意人才之匱乏。他拿自己的釣臺比擬燕昭王的金臺,僅僅是在誇富鬥奇。我不知道他垂釣的水平究竟如何,大駕光臨釣魚臺,有多少收穫?頂多把魚簍給裝滿吧。在政績方面,哀宗毫無建樹,最終被蒙古兵圍困而自縊,真夠悲哀的!釣魚臺,送走了一位亡國之君。

元滅金後,有位達官貴人將釣魚臺據為己有,改造為花園別墅,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萬柳堂。據時人描繪:“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鳥聞,曲房一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釣魚臺北大門


直至清乾隆年間,釣魚臺又沾染上王氣,成為皇家的行宮。水域的面積有所增擴,但仍沿用金代自香山開鑿而來的水渠。由於金主的御臺早已傾頹,因而大興木土,在其遺墟重建了一座以城磚包砌的高臺。登臺遠眺,乾隆忍不住又技癢(手癢?)了,讓隨行的太監取來紙筆,潑墨寫下“釣魚臺”三個大字,下令鐫刻於西門的匾額。乾隆來釣魚臺,沒有釣魚,改練毛筆字了。這是一位喜歡題寫“某某到此一遊”的風流皇帝。從中南海到釣魚臺,北京諸景,乃至全國各地(尤其是江南),都能見到這位“業餘書法家”的手跡。金主釣魚成癮,而清朝的皇帝——大都有賦詩題詞的癖好。

傳至末代皇帝宣統,釣魚臺又被轉手了——溥儀很大方地將其賜予自己“陪讀”的教師爺陳寶琛 (屬於御用文人一類)。估計陳老頭又驚又喜,暗暗地掐自己幾下,以驗證是否為夢境。這一筆“學費”,確實夠昂貴的。“老教授”無意間釣到了一條“大魚”。

北平解放前夕,傅作義將軍曾以此為別墅。傅將軍立了一大功勞——向共產黨軍隊交出了自己駐防的北京城,使文物古蹟免受炮火損失。我猜測:他在下榻的釣魚臺深思熟慮,終於作出了正確的抉擇。


中南海與釣魚臺|《北京往事》連載6

秋景中,在釣魚臺院牆外拍攝婚紗的人


1959年,釣魚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賓館,開始了全新的命運。“包括古臺在內,佔地面積達40萬平方米左右,十五座造型古樸,雍容華貴的賓館樓,形成新型園林組群,館內河道環流,彎曲有致,樹木蔥蘢,新闢3個人工湖,引玉淵潭水注入。古釣魚臺的皇帝行宮於1982年進行了重修,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乾隆行宮的原貌。行宮內的齋、軒、亭、臺的建築形式,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典造園建築的獨特風格。養源齋院曲廊迂迴,散置峰石,秀潤多姿。淙淙溪流,在齋前匯成一池碧水,遊覽者至此,心與景會,魚鳥親人。瀟碧軒三楹,門前臨池即可垂釣。澄漪亭建在土阜石山最高處,登臺俯覽,玉淵潭的秀麗景色盡收眼底。”(引自焦雄著《北京西郊宅園記》一書)

釣魚臺國賓館的警戒很嚴格。酷愛野菜的美食家汪曾祺,有一次路過,發現高高的圍牆外長了很多灰菜,極肥嫩,忍不住彎下腰採摘,裝進隨身挎著的書包,準備回家後炒一炒,“打牙祭”。門衛很警惕地走過來,邊審視邊問:“你幹什麼?”汪老乖乖地把書包裡的灰萊抓出來,供他“審查”,他才沒再說什麼,走開了。事後汪老很幽默地自我解嘲:“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我就這樣知道了國賓館的衛兵很負責。同時知道了:釣魚臺的圍牆下居然有野菜。我當然不會去採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