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定、地區發展與人口密度的關係

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講,要想長治久安地控制,治理一個地區,那麼人口的數量(密度)是最基礎的條件,要實現對土地的有效控制,首先必須有充足的人口。地廣人稀的地方向來是“易攻難守”的,即使國家擁有戰略縱深,也會導致成本極高。

國家安定、地區發展與人口密度的關係

沙皇俄國向美國出售阿拉斯加,並不是衝那幾個小錢去的。原因上除了是因為當時俄國統治者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之外,另外他們也知道,要真正統治這些地區不僅代價極高經濟上不划算,而且隨著美國實力的擴張,勢力遲早會滲透到阿拉斯加,就憑自己那幾個人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的。阿拉斯加處於北美大陸最西北端,雖然與俄國領土隔了一條白令海峽,要保住千里之外的“飛地”,成本太高難以承受。所以與其打一場沒勝算的戰爭,然後割地賠款,還不如趁早賣掉。同樣的,法國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也是一樣的道理。

蘇聯於1991年年底解體後,逐步分解為15個國家。其中特別是中亞五國的獨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蘇聯當初執行的民族政策,將少數民族集中在邊疆共和國,而當地俄羅斯族比例偏低,俄羅斯族人主要集中在蘇聯大中城市裡面,所以蘇聯對邊疆地區控制力下降,在蘇共失去領導地位後,這些加盟共和國很快獨立了,原本的“少數民族”成了新國家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反倒成了少數民族。因此,人口對於邊疆地區的地緣戰略安全非常重要,這個對於我國也是很重要的啟示。不能放任內陸邊緣省份人口過少,民族單一,因為在如今社會,一旦有事就會產生分裂主義的傾向。需要防患於未然,單是境外反華分裂勢力就讓人防不勝防。

國家安定、地區發展與人口密度的關係

目前,中國整體的人口分佈應該是符合經濟總量分佈的,向機會多能賺錢的地方遷移。我國整體經濟是東部好於西部,南方優於北方。所以自由條件下,大部分人口會向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集中。外加上如今的各個城市掀起的“搶人大戰”,無疑會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也會加快人口密度遷徙的步伐。國家也不能無條件地“放任”人口向大城市遷徙,國家層面深知人口過於集中,會帶來的負面效應。遂做出了許多行政上的調控,東部和南部發達地區,其生活成本也相對較高,同時建立東西部城市對口幫扶,經濟發達城市援建落後地區;一線城市管控落戶政策,增加落戶門檻,在一定程度可以有效遏制,例如前段時間北京出臺的關於外地車輛進京的通知,限制外地車輛進京次數,逗留時間;增加中小城市吸引力,讓人們願意留在本地,“人才引進”政策中側重於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就業環境。

這就出現瞭如今的現象,一部分人外出尋找機會,到機遇更多的地方發展,收入相對增加;另一部分人留在本地發展,由於與之競爭的人減少,所以機會更多,收入也會上升,可以維持下去。國家層面的問題需要國家層面的手段,從而實現“有效的調控”。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在結果上體現基本原則,最終在生活與穩定之間維持平衡,人生就是選擇與權衡。只有從國家和個人兩個層面思考,才能讓中國這艘“大船”平穩地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