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有本關於教育的書,鍾道然寫的《我不原諒》,沒時間看全本,看了豆瓣的一些文摘,很有些感觸。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對於教育這個問題,感覺大家一直在爭論,一直在摸索,一直在探討。在國外也是一樣的,開始時,日本學美國,後來美國反過來學日本。我們把孩子送國外上中學大學,人家把孩子送中國上小學,所以說對於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有那麼一位教育家,他的權威性卻是全世界都公認的,那就是中國的孔子。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代表孔子思想的《論語》在世界上的發行量已不得而知。截至2017年12月,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 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53國設立140所孔院和136個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看這規模就讓人乍舌。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說起孔子學堂,難免會讓人想起舊式的學堂,學子們搖頭晃腦的背誦著晦澀難懂的古文,猶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我一邊羨慕一邊發怵。其實孔子真正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來是很先進的。

孔子的“不恥下問”。《論語》大部分都是用的你問我答的形式寫成的,不是孔子問別人,就是別人問孔子。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會發現問題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孔子鼓勵學生髮現問題,孔子也經常向他人請教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孔子的研討式教學。孔子的教育不是灌輸式的,整部《論語》之中,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而基本是討論問題的對答,孔子講究發散性思維,他們的對答範圍也是不拘於一域的。

孔子喜歡啟發式的教學。他的教學方法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就是說,不是發憤圖強要研究學問,我是不會去開導的,不是有話想說卻難以表達的人,我是不會去啟發的,不能舉一反三的人,我是不會重複教的。

孔子強調主動式學習。《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在學習上,知道要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人。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孔子時代的頭腦風暴。孔子的很多思想也正是在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問題而碰撞出來的火花,比如,《論語·顏淵》裡記載:樊遲向孔子問問題,孔子給予了回答,但是樊遲還有迷惑。樊遲因為對於老師的解釋不太懂,就去問子夏同學。子夏同學就用舉例子的方法,讓樊遲理解了老師的話。

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的“三千弟子”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對於這麼多的學生,孔子對他們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育,才有了後來的“七十二賢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孔子後半生基本是帶學生周遊列國,把大自然當課堂,把社會當課堂。所以我們在《論語》《孔子家語》中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在山水間跟學生討論問題的場景。

原來孔子的教育方式那麼先進 教育的扭曲只怨我們沒讀懂他

由此看來,孔子這個老師簡直好的不要不要的。那麼我們拜了兩千多年的孔聖人,他的那些教育方法都去哪兒了?從歷史看來,孔子的教育方式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模樣,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改變的,有些是為了政治目的,有些是為了學術上的目的。總之,時間是把殺豬刀,在“聖人”光環的籠罩下,孔子及孔子的學說被這樣那樣的“神話”了,其實我們只要知道,孔子確實是個可親可愛的老師。到如今,教育的扭曲不應該把責任都推到某個人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