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個「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故事|一個“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故事|一個“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 楊德廣(後排中)與受助孩子合影

昨天是“中華慈善日”,在國家民政部公佈的第十屆“中華慈善獎”獲獎名單中,一位上海老人赫然在列,他就是原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楊德廣教授。2010年,他曾捐出包括一套上海房產在內的300萬元積蓄用於幫困助學,因此被人們稱為“捐房校長”。如今,楊德廣早已退休,但他的慈善之路卻越走越寬。在他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踐行慈善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他的身邊,齊心協力為慈善添磚加瓦。

善良平凡也能成為英雄

正是因為經歷過苦難,楊德廣才會深知善良的力量。在被無數次問及為何要捐掉數百萬財產去幫助苦難學生,他總會這樣回答:“我就是一個老貧困生,到上海念大學時兜裡只有3元錢,如今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現在是我回饋社會的時候了。”

1940年初,楊德廣出生在江蘇南京江寧縣農村,家境貧寒,七八歲就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但勤奮好學的他一直自強不息、品學兼優,平時也沒少受同學鄰里的接濟幫助,這在他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種子,。20歲那年,他考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入學時全部的家當就是一個破麻袋,兜裡裝著3元錢。但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他還總是想著怎麼去幫助身邊人。

在楊德廣的青年時代,黃繼光、董存瑞這樣戰鬥英雄是所有年輕人的偶像。1963年,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後,楊德廣意識到,原來,英雄不一定要上戰場,一個平凡善良的人也能成就不朽。於是,當好人、存善心、做好事,就成為了他今後的人生追求。在學校裡,選宿舍他只選朝北的,經常為同學打水、曬被;學生的飯票是定量的——每人每月33斤,考慮到班上高個子男同學消耗更大,他堅持每月省出三四斤飯票給他們,且效仿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悄悄地塞在生活委員枕頭底下。這謎底,直到幾十年後大學同學聚會時才揭曉。畢業後他留在華師大工作,每天騎自行車路過中山北路橋,遇見拉板車的工人,一定會停下幫著推車過橋……那時的說法,叫做為人民服務。

故事|一個“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他是最慷慨的“摳門校長”

大學畢業的楊德廣,先是留校擔任團委書記,後調入上海市高教局(現市教委)工作,然後又調任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與他相處多年的師生們,對楊德廣最公認的評價就是“摳門”。學校的配車從來不坐,說為國家節約汽油,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他成為“高校一景”,於是又多了一個外號——“自行車校長”;他平時經常在外講課,積攢了不少講課費,但從來捨不得吃頓好的,常年午飯就是一碗麵條、一個雞蛋、一把雞毛菜;直到現在,家裡的剩飯剩菜常年都是他一個人承包。他說,一天省下幾十塊錢,就能給貧困的孩子們買好幾頓營養午餐。

這幾十年省下來的錢,楊德廣基本都投入了公益慈善。他最見不得的,是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因為貧困而愁眉不展。幾乎每次遇到這樣的事,他都會解囊相助。他說,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關鍵時刻幫一把,可能就會改變一個人命運;這位校長的家,也成為困難師生的“食堂”,他會親自下廚為他們做飯。在許多受助師生眼中,楊德廣與其說是校長,其實更像他們的父親。

2010年,楊德廣在70歲生日當天鄭重承諾:將自己的稿費、積蓄和房產捐出,籌足3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資助範圍將從小學、中學母校,拓展到大學母校華東師範大學。並定了“有生之年至少要資助1000名貧困生和優秀生” 的目標。

最終,楊德廣兌現了他的承諾,賣掉了一套房產並與多年積蓄一併捐出,“捐房校長”的美名從此廣為流傳。對此,楊德廣的子女非常支持,認為相比房產,這份大愛,是父親留給他們更為珍貴的財富。

搭建平臺做好慈善帶頭人

慈善的道路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楊德廣這些年最大的體會,就是做公益慈善,光有一腔熱情遠遠不夠,還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攻堅克難的勇氣、純粹平和的態度,以及耐得住寂寞甚至質疑的強大內心。

在他決定捐出房產積蓄後,隨著讚譽而來的,也有流言蜚語,質疑他哪裡來的這麼多財產,做這些是不是為了沽名釣譽,甚至還謠傳子女因為他捐房而翻臉,這讓楊德廣一度非常苦惱。直到一次遇到一位老同事對他說:“你這件事做得對,你活明白了!”楊德廣一下子釋然了,他認為,這句“活明白了”,是對自己最中肯的評價。

“每個人開心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歡先充實自己,有人喜歡幫助別人,其實都好。我只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楊德廣說,作為一名58年黨齡的老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當年在黨旗下的承諾,踐行這一誓言,也為他帶來了健康快樂的人生。有這些就足夠了,何必在意雜音的存在。“我已經快80歲了,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無為何入世,入世何所為。”

楊德廣深知,自己不是富豪,只是一名退休教師,光靠捐出積蓄作用有限。因此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非常明確,搭建一個透明高效的慈善平臺,當好帶頭人,身體力行鼓舞人們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平時一有機會就帶頭捐款,慈善帶頭人不是說出來,是真金白銀捐出的,要動員別人捐款,自己就要第一個捐。”

在他的感召下,許多身邊人和陌生人都加入了他的團隊。在2014年,成立了“陽光慈善專項基金”,許多受助者在生活改善後也成為了捐助者。楊德廣多年來的善舉,就像種下了一顆顆種子,生根萌芽茁壯成長,最終將愛播撒四方。

如今,楊德廣團隊在甘肅、四川西部貧困地區開展了小學生營養午餐行動,5年有4000名貧困孩子受益;發起“一對一”幫困助學活動,資助32名貧困優秀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在12個西部地區開展“陽光優秀生”幫困助學活動,已有600名學生獲得獎學金……

回顧自己的人生,有了“捐房校長”“平民校長”“自行車校長”等一系列稱號,楊德廣最喜歡被稱為“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他永遠都會記得,那個揹著破麻袋,懷揣3元錢的窮苦年輕人,是如何在善與愛的環抱中成長為一名大學校長。守護這份愛,把它傳承下去,是他畢生的使命與擔當。

故事|一個“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