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戰爭全記錄(2):冒頓與新生帝國的較量

漢匈戰爭全記錄(2):冒頓與新生帝國的較量

漢高祖劉邦

上回說到,漢高祖劉邦和匈奴單于冒頓在白登之圍結束後各自撤兵。

回到都城的漢高祖立即就向眾位大臣尋求幫助,到底怎樣才能解決匈奴這個北方大患?劉敬提出了一條計策,他之前曾勸諫漢高祖不要盲目出擊,但未被採納,在漢高祖歸來後深受其信任。這個計策就是讓長公主與單于成親,並且用重金收買匈奴。用重金收買匈奴,則嫁過去的長公主必定受寵,受寵則生的孩子必定成為太子。冒頓活著,是漢的女婿;冒頓死了,新的單于就成了漢的外孫,還沒聽說過外孫子敢跟姥爺動手的。這樣慢慢地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同化匈奴。

這個計策聽起來確實很好,漢高祖也非常賞識,但是也有反對意見:匈奴是什麼人?是從不講理的虎狼!冒頓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敢殺,一個岳父有什麼不敢的。再說了,冒頓與長公主生的孩子如果成了單于,保不準那天就來說:“都是孫子,為什麼我就不能在中原分得一片土地呢?”那樣的話形勢豈不是更糟?

雖然有反對的聲音,但是漢高祖還是大體上採納了劉敬的意見,只是因為呂后的干涉而沒有嫁長公主,只嫁過去一位同姓宗親的公主。這種和親加重金賄賂的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前期。

漢匈戰爭全記錄(2):冒頓與新生帝國的較量

幾年後漢高祖去世,呂后當政。冒頓聽聞漢高祖駕崩,便送了一封書信給呂后,上面寫著:“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大致意思就是:“我這個孤單的國君,生在水草叢生的沼澤,長在充滿牛馬的曠野,幾次到邊境遊蕩,希望能到中國遊覽一番。陛下您一人生活,我也是孤單鰥居。兩個國君都不開心,沒什麼能夠娛樂的,不如用我有的,換您身上我沒有的。”

呂后聽了冒頓猥褻至極的話,頓時火冒三丈,但是考慮到雙方實力懸殊,只能忍氣吞聲,回信說:“單于不忘鄙邑,賜之以書,鄙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鄙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兩乘,馬二駟,以奉常駕。”大意是:“單于沒忘了我們這個小地方,賜給我們書信,實在讓我們誠惶誠恐。我看看我自己,年老色衰,連牙齒和頭髮都掉了,走路都走不穩,單于一定是聽了錯誤的消息,讓我來陪你呢簡直是玷汙了單于。我們這小地方沒什麼罪過,還請單于寬恕。我有車兩輛,馬八匹,先給單于乘駕。”

呂后的回信卑微至極,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當時漢的實力是比匈奴弱的,不然在國內說一不二的呂后怎麼會忍氣吞聲,卑微地給冒頓回信。

冒頓看呂后這態度,也不再糾纏,回書說之前沒聽過中國的禮儀,多謝陛下赦罪。還送了馬匹,繼續與漢和親。要說冒頓這人也怪,白登之圍就莫名其妙地退兵,引口水戰,見到呂后服軟又賠禮道歉,實在讓人搞不懂。

漢匈戰爭全記錄(2):冒頓與新生帝國的較量

由於時間久遠和史料的缺失,我們已經無法為冒頓之前所做的選擇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了,但是下面這個故事絕對能展示出冒頓睿智的一面。

呂后死後,漢文帝即位,匈奴的右賢王入侵漢地,漢文帝派兵迎擊,右賢王見漢兵到來,便又撤回了塞外。冒頓為了這件事,專門致信漢文帝,說:漢朝邊境的官員侮辱右賢王,右賢王沒向我請示,而是聽了小人的話,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為了懲罰右賢王,已經派他去出征西域。咱們在邊境冰釋前嫌,恢復以往的約定,讓邊民好好生活。在這裡獻駱駝一匹,寶馬兩匹,請皇帝笑納。

冒頓這封既顯示自己強大又表示自己善意(或者說胡蘿蔔加大棒)的信讓漢文帝無可奈何,只好回信讓單于不要深究右賢王,並重修和親之好。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冒頓不光是一位強悍的戰士,還是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這麼一看,他之前的種種決定肯定也都包含著他自己獨特的智慧。

漢匈戰爭全記錄(2):冒頓與新生帝國的較量

公元前174年,冒頓死,其子稽粥繼立單于。這位新單于將會怎樣處理和漢朝的關係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