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該片獲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堪稱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然而有一點可惜的是,如此出色的電影卻來自一名意大利的導演。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那麼這部電影為何稱為“神作”?神在哪裡?又憑藉什麼包攬九項奧斯卡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下,一部由外國導演書寫的中國歷史。

整部電影以閃回的形式呈現,在結構上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記憶碎片》類似,但又不盡相同;敘事手法上與《美國往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事分為兩個主線:作為皇帝的溥儀的前半生及作為戰犯的溥儀的後半生。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或多或少都在課本中或者影視文學作品中瞭解過,這裡簡單介紹下,同時也是本片的梗概。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下旨任年僅3歲的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溥儀為新皇帝。溥儀被迫離開自己的母親,開始持續一生的傀儡生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政權交於民國政府。但由於與民國政府達成協議,紫禁城內人員不變,皇帝可作為清王朝最後的象徵繼續在紫禁城內生活。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被扶植為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滿洲國實際由日本人控制。

1945年日本投降。1950年,溥儀作為戰犯被押送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學習改造。後被特赦。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暫且不計較這段歷史的真實性,歷史只是相對真實的,更何況影視作品描繪的歷史都會或多或少地帶些個人感情色彩,帶有戲說的成分。因此我們只來談這部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會有疑問,為何演員說的都是英文?

第一,本文開篇已經講過,這是一部意大利導演的電影。本片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對中國有著一種激情、幻想、崇拜,而對溥儀的這段歷史,更是瘋狂的痴迷與迷戀,這也促使他拍成了這部恢宏鉅作。第二,影片的市場定位主要是歐美市場,所以演員說英文也不足為奇。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影片最大的幾個亮點,第一個是光線處理。我只能說,要麼攝像是個大師,要麼導演是個天才,要麼兩者都是。答案是肯定的。所謂電影,就是光與影的藝術,一部電影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光線的處理,而這部電影的光線處理,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整部電影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運用廣角拍攝。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宮廷內的光像傍晚的太陽,寂靜而嚴肅。大師功底可見一斑。

第二點要說的,是演員的服裝的設計。你能想象,電影中每一名演員的服裝是由一名外國的服裝設計師設計的嗎?從這一方面來說,他是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的歷史的,這實在讓人汗顏。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第三點:電影配樂。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幼的溥儀去追他的乳孃,這時配樂響起,悲傷的旋律令人跟著溥儀撕心的叫喊聲一起心碎。電影配樂由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和中國作曲家蘇聰及蘇格蘭音樂家大衛·拜恩合作完成,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原始音樂獎。可以說,許多人愛上這部電影都是因為電影的配樂。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還有一點,便是電影的臺詞。我印象最深的是溥儀的那句“她不是我的乳孃,她是我的蝴蝶”。

類似這樣的臺詞還有很多。臺詞在電影中起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有些人通過一首歌記住一部電影,也有人因為一句臺詞愛上一部電影。對於眾多昆汀粉來說,除了暴力血腥的鏡頭之外,沒有他的比電影臺詞更有意思的事了。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詞來形容這部電影,如果有,那應該便是“偉大”。就其藝術性來講,絕對是無可挑剔的。視覺的強烈刺激,聽覺的完美享受以及對整部電影的絕佳體驗,無不讓人歎服。

這部電影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最後獨攬九項奧斯卡獎

只是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越高,就越氣憤越惋惜,因為這部描繪中國歷史的電影卻幾乎和中國的電影人沒有半點關係,人家在1987年能拍出史詩級的片子,而過了將近30年,國產電影卻依舊停留在過家家似的水平,甚至在走下坡路!叫我如何不痛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

你們喜歡這部電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