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北京周文化、延津都堂祠文獻 撰文周魁溪)

鳳鳴岐山,萬世流芳,周氏宗親,華夏名揚,

修身齊家,濂溪輝煌,周公禮教,千家興旺。

前有武王姬發兵出岐山,討伐暴君殷紂,建立周朝,文王百子,分封各郡。後有文王第四子姬旦輔佐成王,東討逆兄管蔡之亂,輔佐幼主成王,主持朝政,雖嘔心瀝血,卻毫無篡位之心。為鞏固周朝政權,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兢兢業業為周朝800年江山,殫精竭慮,史稱周公攝政。周公雖大權在握,但從未有篡位之心,史傳周公治理國家因繁忙,“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一直為世人所樂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宋真宗大中元年(1008)追封周公姬旦為“文憲王”。“汝南郡”後人以國為姓,尊周公姬旦為汝南郡周氏始祖。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周公(商末周初)清人繪

自周公姬旦始,周家歷朝歷代,後裔子孫,名人輩出,常撫聖日,鞠躬盡瘁,經天緯地,青史留名!

汝南安城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汝南安城周氏在漢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可惜自宋朝以來,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經過戰亂之後紛紛逃亡外地,南遷者居多,北遷者居少,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最終周氏族人遍佈全國。

據山西澤州神直周氏家譜記載,宋朝後期汝南郡王崗鎮東南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加入了岳家軍北上抗擊金兵,馳騁於豫冀魯晉,長期與金兵作戰,並於垣曲、沁水、濟源打通山東河北運糧通道,惜後因奸臣秦檜當道,害死岳飛,金兵乘機南下,抗金將士紛紛避難,就是那個時候,岳家軍中有汝南周氏後裔有家不敢回,避難深山,選擇了山西澤州東部柳樹口境內交通、信息相對閉塞的神直村落戶定居,繁衍生息數百年。

元朝得天下後,是冷兵器時代,蒙古族是馬背遊牧民族,凡是平原地帶,強悍的馬背民族力所能及,利於擴張的地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西至歐洲,都是元朝的疆域,為了對外擴張的軍需,元朝政府在中原一帶橫徵暴斂,至民不聊生,元朝皇帝為防農民造反,就連家家戶戶做飯用的菜刀,也只能十家共用,華夏民族受到的壓迫和欺凌,罄竹難書!史學家稱中國的這段百餘年曆史,是最黑暗的時期。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民族矛盾的極端激化終於引發了漢族和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華夏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民的造反反抗,造成平原地帶兵家必爭之地連年戰禍,哀鴻遍野。朱元璋的農民起義,以及八月十五吃月餅,在月餅中傳遞統一行動“殺韃子”的信息。點燃了反抗的烈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王朝為填補中原因戰禍造成的人員空白,為了發展經濟,就組織未經戰禍洗禮、人員眾多的山西洪洞、澤州等地人員向河南河北等平原遷徙,洪洞大槐樹就是這次大遷徙的集結地之一,這就是流傳甚廣的祖根在大槐樹下的傳說來由。

在這次規模空前的大遷徙中,明王朝為避免遷徙人員家族勢力膨脹,給初建立的明王朝帶來不穩定因素,還規定有許多細則,其中一條規定,遷徙人員中的弟兄,不能遷往一地。比如,在不少地方都流傳著“打鍋牛”、“打鍋申”的傳說:傳說當時洪洞縣有牛氏、申氏弟兄,在遷徙分別時,為了弟兄留個紀念,以備將來尋祖時有個憑證,將鐵鍋打爛,兄弟各執一塊,作為將來後世相認的憑證,這就是“打鍋申”、“打鍋牛”的傳說來由,延津大佛村一帶的申氏後人,據說就是“打鍋申”的後人。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這首直到今天仍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一帶為許多百姓耳熟能詳的民謠,所反映的便是發生在明朝初年的,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意義深遠的一次大移民事件。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洪洞大槐樹

我們延津的周氏,先輩傳下來的頭門對聯,“祖居河北家聲遠,系出汝南世澤長,

門批汝南世胄”,明確說我們是周氏汝南郡後裔。明朝中葉周詠先祖編撰的延津的《周氏族譜》,在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七修譜時,延津十四世先祖周洵寫的《序>》和世系表首頁,明確的告訴後人,“我家相傳系晉之澤州人,然世代煙沒,渺無所考,前六修皆以入豫為斷,餘即以諸公為斷。”根據時間推算,延津的周氏先祖,就是在明初大遷徙時由澤州回遷入豫。晉之澤州,是現在的晉城市轄下的縣,在山西省東南側。

然,近年發現的周氏九世祖周治的墓誌銘中,曰:“公名治,字公治,星儲其號,其先晉之洪洞人。國初(指明初)徙延津之史良村,甲第蟬聯不絕云云……”。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延津周氏先祖始遷地,究竟是晉之澤州、或是晉之洪洞?兩地相差數百里,這就給一貫在延津的史記上較真的周氏族人,留下一個難解的謎?

為了破解這個謎,周氏族人曾數次遠赴洪洞,探究祖根之謎,然終無果而返。周魁溪和其他族人曾多次請教縣文史專家張家峰主任,但哪一個證據都不足以確定始祖的始遷地。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2016年關,周魁溪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說他正在研究一個《明初大遷徙》的課題,他從我編寫的延津11修《周氏族譜》電子版中,找到了我的電話,他說他叫孔偉,祖根在山西,現在北京工作,希望能信息互通,完成他的研究課題。並且給我電傳過來七八篇跟延津周氏有關的明朝文獻,這些文獻,有些是從四庫全書續集中摘錄的,和我瞭解的歷史信息吻合,但我從沒有見過這些資料,我想孔偉一定是一位彬彬學者,我就把我幾年來所研究的《明初大遷徙的考證》、延津周氏歷代口口相傳幾百年的延津周氏宗族對聯:“祖居河北家聲遠,系出汝南世澤長。橫批:汝南世胄。門板:宗傳姬旦、學紹濂溪發給孔偉

這是延津周氏家族規定只准掛在頭門的對聯。對於沒有頭門的家園,也只允許掛在住房的正門。並把對聯簡單作以解釋,說明延津周家是三千年前周公姬旦的後代。是汝南郡宋朝濂溪先生周敦頤周茂叔的傳人

根據輝縣御河周氏族譜記載:“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子”一行字,可以判斷周茂叔的第37世孫,是延津周氏第21世,查資料,根據有記載的汝南郡世系表,周茂叔是汝南郡的第45世孫,那麼,汝南郡第八十二世,即延津周氏第二十一世。

孔偉還給我電傳過來的一幅明初大遷徙,澤州神直村周氏遷徙方向圖,更是使我欣喜若狂,該圖中,赫然標註神直村是延津周氏始遷地!我和孔偉約好,近期要去神直村尋根問祖,孔偉很爽快的答應有時間他一定和我一起訪神直村,並且向我介紹澤州宣傳部副部長,澤州報社總編劉國亮,說他可以幫我們尋根之行。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當週魁溪、周民保、周信先、周軍溪踏上澤州尋祖根之旅,向澤州交警打聽去神直村的路,連澤州的交警都不知該走哪條路!語言交流也有方言語言障礙。還好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就根據衛星導航,向神直村方向奔,岔路多,立交又多,下錯道,再拐回來!我們就這樣盤山越嶺嚮導航指引的方向走。突然導航到了盡頭,路上又見不到人,只好冒然向前走。前邊可算見到一個人,那是一個在地面指揮山上懸空吊著的幾個人,正在清理山上的危石,為確保道路安全的公路施工指揮。向他一打聽神直村,他說就在前邊五六里地,但現在道路高處清障施工,道路禁止通行!問及是否還有路通神直村,他向山下隱約可見的一條小山路一指說:你們拐回去,從那條小路可通神直村。好傢伙,那條小路,路況如何,我們也得去呀!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婉婷的山路,車調頭也不容易,我們拐回十幾裡山路,又到一個不知名的路邊小山村打聽了路徑,車由小路向山下駛去,眼看前邊河床邊有一個小村莊, 可是,一架龐大的泵車攔住路,正在向通信塔基灌注水泥地基,現在的人有一部分素質就是低,你施工,不能把機械放在荒地?非要攔路施工?逼得來往車輛,只好在河槽裡從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陣裡顛簸繞行!可能是山裡人仁慈,也或許不懂得維權,他攔路施工,竟會沒有人表示異議?

只見來往的車輛象喝醉了酒的醉漢,晃晃悠悠在河槽裡前行,大車,越野車還好,底盤高,那些底盤低的高檔車,可就慘啦,一不小心,就被鵝卵石剮一下底盤!這段不足兩公里的河床,我們的車足足走了一個多鐘頭!由於我們的車底盤低,聽到底盤連續被剮了好幾次,我心裡產生了放棄這次尋根之旅的念想。眼見開車的周愛國已思想冒火,只見他一踩油門,鵝卵石和底盤的刮擦聲不絕於耳,他說,到這地步啦,車壞了回去修,今天必須到達目的地!

出了河床,一打聽,前邊幾里地即是神直村。

繞山拐了幾個彎,只見一個牆上,神直村三字赫然在目。由於進村都是山坡,把車停在路邊,幾人就進村尋找村委會,只見家家戶戶關門大吉,走了十幾家,沒見一個人,原來村裡人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未歸。很多人還是全家外出。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忽然周信先看見有一老人,在上邊山坡向這邊張望,我們隨即迎上去,向老人詢問村委會在哪辦公,老人濃濃的山西方言我們也聽不大懂,我們儘量用普通話單詞和老人溝通,老人對我們說,村委會沒有人,村裡人都去外邊打工掙錢,村裡只有老人和孩子,經過溝通,知道老人父子因身體不好,沒有出去打工。軍溪很有耐心的和老人談起我們來神直村尋祖根的初衷,老人放下了戒備心理,請我們一行四人到他家敘話。進到他家,他身體不適的兒子迎接我們進屋敘談,通過筆談,我們知道老人年逾八旬,名周世斌,他的兒子叫周國福,老人講,他知道河南延津有神直村遷入的周氏後裔人員,也曾聽說有神直村人早年曾到延津尋親,只是未有確切的結論。他還很熱情的陸續拿出兩本神直村《周氏家譜》,當我們翻閱到2013年版家譜中一頁地圖,神直村明初周氏外遷落腳點,河南延津周氏就是從神直村遷出,神直村傳說的出頭周和不出頭周的來歷,說的就是延津六世祖周詠,等來龍去脈,我們確定,神直村,就是延津周氏始祖始遷地!

我們向周世斌老人探討,我們是否可以借用一下神直家譜,回河南深入研究,而後再把神直家譜通過郵局寄回來,豪爽的周世斌老人,爽快的答應了我們的要求。

周世斌老人還帶領我們一行四人,登上山坡,瞻仰了先祖明初遷徙前的居住地,以及汝南郡先祖宋、元時期遷徙到神直,永遠留在神直的安息地,瞻仰了神直後裔為先祖撰立的紀念碑,經過主人同意,我們品嚐了延津先祖始遷地地裡長的黃瓜,也算一返璞歸真吧!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臨了,向神直族人告別時,我們把先祖始遷地的土和山石,分別包了各一兜,我們要帶回延津祠堂,禱告延津的列祖列宗,延津周氏始遷地澤州神直村,是我們延津周氏永遠的根!

告別神直村的族人,驅車來到晉城,天已過午,本來約好中午和澤州宣傳部副部長,澤州報社總編劉國亮會面,因路途耽擱,離下午上班時間還有一個多鐘頭,為了不影響劉副部長休息,兩點鐘才給他發了短信,劉副部長真是個熱心人,馬上回電話說好會見的地點。我們很順利的在報社見了面,作為報社總編的劉副部長,雖忙著審稿件,還是陪著我們談話、溝通。他並且聯繫已退休的神直周氏族譜編撰人週六富先生和我們會面。

據週六富先生講,神直《周氏族譜》,他用了八年時間收集資料,整理排版,嘔心瀝血,他很謙虛的講,如發現家譜文圖有不妥當的地方,請告知他改正,我們對週六富先生的謙虛精神,對他認真的態度所折服。週六富先生還帶來一本家譜,見此景,我們說明我們已從神直村借來一本家譜,以後還要通過郵電局給神直村周世斌老人寄來,現在是不是可以把你帶來的家譜買下,我們借來的家譜委託你還給周世斌老人?週六富當即答應了我們的要求。並當時就和周國福通電話說由他負責把家譜還給他。劉部長還送給我們一套三本《澤州百年文史資料》,我還和劉部長、週六富互聯了微信,方便互相傳送文字資料或圖片。

我們倡議山西神直周氏後人在大遷徙的始遷地,建一汝南郡後裔拜祖大殿,以利於汝南郡周氏後裔歸宗拜祖。我相信,由神直周氏後裔祧頭,把建築設想,建築規劃向遷徙地的族人通告,以神直周氏後裔為主,不遠的將來,一定可以籌到資金,建起神直周氏拜祖大殿。

澤州之行滿載而歸,返程途中,我們又到輝縣峪河參拜了輝縣《周氏宗祠》,和峪河的族人周仁新、周貝心共敘尋到明初大遷徙的始遷祖根。向輝縣峪河周氏列祖列宗,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

輝縣周氏族譜的世系圖表(即周雲程手訂《世系》一軸)中,列出的一至四世祖宗軸,軸下之文說:明永樂十二年七月初八日兄弟二人攜眷至峪河,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字。

根據其《世系軸》軸下之文,延津周氏後裔周福善是周茂叔的三十七世後裔,這可能是福善自己或其他先人,經查是汝南郡周茂叔的後裔,故有此落款。而周福善僅是此《世系軸》的裝裱之人。古人寫字不用標點符號,兩行字分別是兩個含義。據時間推算,輝縣族譜序乾隆43年(即1779年),雲:“雲程府君手訂《世系軸》以來,百有餘年”。“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子”一行字,應是裝裱時周福善加上去的,周福善如果在當時是著名裝裱師,那麼,名師裝裱,同時又抬高了《世系軸》在眾鄉親、街坊鄰居心目中的的身價。如果周福善在當時是著名裝裱師,又是著名書法師,被雲程府君請來繪製、裝裱《世系軸》,落款“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子”一行字中,最末的一個字,應是“字”,“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字”就好理解了。孰是孰非,可惜此《世系軸》早已不存在了,就連見過此《世系軸》的先人,也早已作古,無從證實。只有從輝縣《周氏族譜》中,去參考,去分析,去發揮想象,去各取所需了。

推算《世系軸》制定的時間,應在1639年前後。雲程先祖,諱應選、改必選,是輝縣周氏八世先祖。據家譜記載,他自幼端重,幼時群兒嬉戲,輒遠避不入其夥,及長勵志讀書,不分寒暑,乃文學奇才,補博士弟子員,凡族人子弟,可以讀書者,無不勸令就學。而周氏文人,由此益丕振,做學問在周家形成風尚。雲程先祖功高也。

雲程先祖樂善好施,昌族人修橋補路,積善隱德修建廟宇,尊祖敬宗,《世系軸》傳世,功莫大焉。

輝縣峪河《周氏族譜》,所展示的《世系軸》,揭示了輝縣周氏和延津周氏一脈相承的根,輝縣峪河周氏族人從清乾隆四十三年創立族譜始,二百多年來,已歷經十一次修訂家譜,輝縣峪河周氏族人孜孜以求的尋根問祖行動,我們很受感動。

延津周氏明中葉六世祖周詠創建《周氏族譜》,至乾隆三十四年七修譜以來,到八修譜時道光二十五年,其間隔76年,九修譜時民國二十三年,間隔89年,改革開放後的1993年十修譜時,又間隔59年,這224年間,不知有多少家族後裔失聯、失蹤?現在發現的軍寨、大潭村、周廠等周氏後裔,祖根是延津周氏,雖經多次聯繫、動員,但年輕人不重視族譜,年老人不參與修譜,象遠徙吉林的軍寨後裔xxx說,我們這都不重視家族家譜,叫家裡人說吧,家裡兄長以各種理由推辭,家族也只好對其束之高閣。這些典型的實例,是歷次修譜中的阻力,這些,都要靠族人克服,方能使家族發揚光大。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為了敦親睦族,輝縣峪河十三世祖孝廉公殿光,慨然以纂修族譜為己任。於是,“運如發之心,揮如椽之筆,或考諸碑碣所記載,或訪諸父老所傳聞,或引用舊式訪前賢之例,或獨創新載,垂繼修之規。即事著文,繪圖,定序凡三月而書告成,其所以卒前人未竟之業,成一不朽之功者”。

清光緒十四年即1889年,峪河十六世周學超在再修族譜序中說:“然久遠者,既無可考,當今者,猶有可憑,有明之初,我周氏蓋自晉之澤州遷延津,自延津遷峪河者也。徒步抌登,五百餘年矣.....”。“殿光公自乾隆四十三年創族譜迄今已俞數百年,兼以光緒三年大荒之後,逃荒謀生計者眾之,續譜難度之大,採訪遺漏之處,宜難避免。但為族裔繼之,避之時代久遠,發生輩分混餚,續譜迫在眉睫”。鑑以此,峪河周氏後裔二百多年來,前赴後繼,歷經十一次續修族譜,自明初先祖峪河立足以來,六百多個春秋繁衍生息,現享世子孫已俞萬人。

祖德浩蕩家聲遠,宗支綿延世澤長,這副反映峪河周氏出身名門,淵源流長的對聯,告訴世人,汝南郡輝縣峪河周氏後人,是自強自立的家族,是周公姬旦,是宋朝濂溪先生的傳人。是晉之澤州神直周氏一脈相承的同族兄弟!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神直村地處晉城市區東部,位於澤州縣柳樹口鎮北部,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區30公里。

延津周氏先祖由澤州神直遷延津史良村,那是在明初大遷徙的結果。延津縣誌及周氏家譜均有記載,延津周氏遠祖周昇系洪武己卯科舉人,任邱縣知縣。由山西澤州遷徙河南延津史良村後,因膝下二子符合遷徙的條件,自己又在任丘縣任上,時值任丘地界仍有戰亂,交通又不便利,只好由長子周全帶著剛及冠初成家的小弟周安,遵守皇家遷徙規定,送弟周安夫妻至輝縣峪河落戶,這才有了《世系軸》中“明永樂十二年七月初八日兄弟二人攜眷至峪河”的來由。

遠祖周昇直至終老也未到延津,我們曾到河北任丘縣查找遠祖周昇在任丘縣當知縣的文史資料,任丘縣檔案室、圖書館、文保所均未查到有關資料,據河北任丘縣史志管理權威馬合意所長、檔案館王主任、圖書館館長李愛茹介紹,明初任丘地界戰爭頻繁,資料可能在戰亂中遺失,故延津周氏祖塋多年後,是一世先祖周全立祖創瑩。

明永樂十二年,是1415年,已經是這次大遷徙的後期,明初入豫的延津周氏祖先周昇已有全、安二子,延津周氏族譜記葬一欄,在延津史良村東周家老塋,葬有周全府君。是延津周氏家族中供奉的延津周族一世先祖。輝縣欲河有周氏先祖周安府君的埋骨,輝縣欲河周氏供奉的一世先祖是周全、周安二位府君。

延津周氏族人現已傳至28世、輝縣周氏族人已傳至26世。兩縣族人是由山西澤州(今晉城)遷於延津,輝縣族人又是由延津遷入,往上邊追溯,同屬周氏一脈自不可異議,惜無文字佐證。

在明初,人煙稀少,延津周氏一族,集中在史良和西街一帶,重名者幾乎為零。根據時間推算,明永樂年代,周全、周安年紀相仿,周全應年長几歲,周安應為弟。

延津一世祖周全應比延津六世祖周詠年長140多歲,周詠初修譜時(1571年),周詠36歲,進士出身,按山東尋典(鄉試主考官),所錄取者,皆知名士,如少司寇朱公鴻謨、大中丞王公汝訓、王公象乾、大理丞董公基、尚寶卿孟公秋,後皆成明朝國家棟梁。那時周詠先祖正是年富力強,又置身兼要職,可利用的各種資源豐富,他又是當時延津周氏弟兄的小弟,向上追溯五世,並非難事。但向上追溯五世外的分支,無文字記載,只能憑長輩的口傳,而輝縣周氏一脈,因年代久遠,當時沒有文字記載,周詠又是一很謹慎的人,不會去做空穴來風的文章,所以,對這一分支的來由去舍,只好束之高閣。

鑑以此,已離明初延津周氏一族遷徙入豫,已有二百多年,因沒有文字記載傳承,只有根據推理,最有可能的是,周全一支在延津發展繁衍,周安一支在輝縣發展繁衍,如果是這樣,一切都通了。

不管怎樣,延津、輝縣周氏後裔,都是周家的後代,就像一顆樹,不管發多少枝,都是澤州神直一個根!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延津都堂祠

近期,從北京圖書館查閱到明萬曆年間延津縣縣誌,及明嘉靖延津縣誌,縣誌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奉旨,自澤潞州等處,共遷民入津,編為一十九保”。又查閱甘泉萬曆十一年二月(1583年)龍神廟碑記載:“為紀念澤州先人,攜黑龍潭神廟神衹,到延津甘泉落戶生根,立碑祠祭”。多條信息,把明初延津大遷徙始遷地,指向澤州。

輝縣欲河周氏族譜中所言之“周茂叔三十七世孫延津二十一世諱福善之子”。經查資料,唐宋之間,移居道州的汝南周氏後裔,彪炳史冊。周敦頤(1017-1073),北宋哲學家,原名敦實, 字茂叔,號濂溪。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歷任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自少信古好義,及長,喜談明理,尤精《易學》,繼承《易傳 》和部分道家思想,著《太極圖說》,以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化生萬物。著《通書 》,發明太極之蘊,對以後理學發展影響很大。程顥、程頤曾從受學。其著作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周敦頤聲名顯赫,不但是我國繼孔孟之後的第二代大儒,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36位文化名人之一。

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鼻祖,他所創建的理學思想,被他的學生二程發揚光大,併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理論支柱,在這種情況下週茂叔深受推祟也是情理之中的亊了。他一生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同時又因他所著的《愛蓮說》而聲名遠揚,在民間被傳為美談。

現存於武漢市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元代青花四愛圖的梅瓶上。那件元青花四愛梅瓶,用四個不同的單元描繪出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及周茂叔愛蓮的組合式圖案,因而被稱為“四愛”圖。所以,人們對於周茂叔的認識也是從他的《愛蓮說》開始的,“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潔形象,將人的品格與蓮交織在一起,在傳統文化意識上有著極其重要的警示作用。因此,周茂叔愛蓮已經超出了其原有的意義,上升成了弘揚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重要標杆。

由於周茂叔的聲名顯赫,他是汝南郡的後裔,故汝南郡成為宋朝以來周氏最顯赫的郡望堂號,當在情理之中。由於躲避戰爭、躲避自然災害、官員升遷,以及國家組織的遷徙等原因造成的人口遷徙,使汝南郡的後裔也遍佈各地。

另外,因汝南郡是名門望族,聲名顯赫,也不排除有攀龍附鳳之人冒認宗親。作為平民,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間,缺乏文字記載傳承,只有靠口口相傳的民間史記,難免記事者有按各取所需的心意去潤筆,甚至張冠李戴,也是應該諒解的。

對於沒有文字傳承的人和事,為了喚起復興的雄心,可以考慮根據某些傳說整理、潤筆,但要註明傳說人、事的來源,這就約束了某些人的胡侃。但總的要尊重歷史事實,這樣才能在喚起民心的同時,為璀璨的氏族文化,添光增彩,為中華的復興盡己微薄之力。

山西澤州神直村周氏族人週五傑、週五峰在回訪延津周氏都堂祠時,得知延津都祠堂需要移植部分柏樹時,隨即和族中長者周朝華、周朝忠及週五珍書記、周江峰等族人商議,將老家的柏樹移植到延津都祠堂,事雖小,但關係氏族文化傳承,其意義非凡!大家一致同意。委託五傑、五峰兩兄弟全力辦理!願晉豫兩地周氏族人深情厚誼,萬古常青、源遠流長!

2017年3月5日(農曆二月初八)一個吉祥的日子!3月5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誕辰紀念日;二月初八是釋迦摩尼佛誕辰日。在這個風和日麗的吉祥之日,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神直村週五峰攜子周世濟駕車往返近四百公里,帶著全體周氏族人的深情厚意,為延津縣周氏都堂祠,送來36棵紮根於神直沃土的柏樹!這是對遠離故土的延津周氏族人的深情,是血濃於水的家族親情!

2017年4月3日,是延津周氏族人清明節祭奠先祖的日子。徙居各地的延津周氏族人及一部分他姓社會賢達、周氏姻親代表,齊集延津都堂祠,祭奠忠孝節義的周氏先祖,山西澤州神直周家也由周朝華、週五傑、週六富等八人,前來延津都堂祠,參加清明祭祖儀式,延津都堂祠一片紅火,紅色的旗幟、紅色的建築、紅色的花草、紅色的祭祖飄帶,伴著歌舞演員紅色的彩服,都堂祠就是一片紅色的、紅火的海洋!愛國主義,忠孝節義的思想,在都堂祠得以啟迪、傳承。

1.謹以此文敘說對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周氏的根源個人見解。

2.不評論他人文章中的誤、錯,不願傷及他人的自尊心。

3.引用他人見解,闡述個人意見,如汝南郡入住神直,感謝先輩墨寶。

4.此文中有些是根據傳說整理、潤筆,或誇張、或不足之處,恭請斧正。

汝南郡澤州、延津、輝縣祖根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