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你知道嗎?中國有1.1億人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的死亡率

高達10%,其中高達8成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是咋回事?

糖尿病可能會導致諸如冠心病、心梗、腦梗、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糖尿病引起的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首先來看看人體血管是怎麼樣分佈的: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可以看到人體血管遍佈全身各處,體內的供給物質就是通過這些道路,運送到身體各處的。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如果道路都出現問題。那麼心臟、大腦等器官總是等不到,從血管送來的快遞(比如氧氣),豈不是要被氣死!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沒有了氧氣,這些細胞就會罷工,導致器官衰竭,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為什麼血糖升高會導致上述血管併發症?

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病變呢?這主要是因為血管通路不暢、形成大堵車,身體中各快遞部門沒法將貨物送往該去的地方。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造成堵車的原因有下面幾個因素: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它們會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等病變,血管堵塞可能會形成斑塊血栓,引起血管病變: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接下來我們就講講造成病變的具體過程:

1、高血糖

糖尿病的一大特徵就是血糖含量高,而高血糖會導致一部分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變為糖化血紅蛋白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血紅蛋白本來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快遞員,不過被糖化後就不再幹快遞這個行業了。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送氧氣的快遞變少了,血管內皮會開始缺血、缺氧,導致血管收縮與擴張不協調。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路窄了,就容易堵車,導致血小板、脂質堆積凝結,惡化高血脂、高粘血癥、高血壓。

2、高胰島素

血糖長期高企,身體會分泌更多胰島素,從而促使細胞多吸收血糖。然而,一旦細胞本身也滿了,對胰島素的命令也就開始陽奉陰違了,即“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較高的胰島素水平,會刺激動脈壁平滑肌和內皮細胞增生,這會導致血管進一步變窄,加劇堵塞,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會加重動脈硬化。

3、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很陌生,其實甘油三酯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脂肪。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過高的甘油三酯對胰島β細胞是有毒性的,會逐漸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腐化墮落。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缺乏了胰島素的分泌之源,血糖就會更難控制。而高血糖又會導致脂肪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加劇糖尿病。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此外,血脂水平升高,大量脂肪分子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會導致、惡化動脈硬化和血管堵塞。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4、低密度脂蛋白升和高密度脂蛋白

這裡要介紹兩個兄弟,它們都是脂蛋白家族的成員: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他們兩個共同負責體內膽固醇的轉運,弟弟低密度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送往全身組織。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不過這弟弟還是有些不靠譜,運的膽固醇多了,就會在路上落下很多膽固醇。膽固醇會堆積在動脈壁上,引起動脈硬化。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哥哥高密度脂蛋白負責將體內各組織的膽固醇拉回肝臟。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高密度脂蛋白還會清理動脈壁上的多餘膽固醇,將其送回肝臟。

糖尿病的終極殺手,竟然是心、腦、外周圍血管病變!

如何預防糖尿病心腦血管併發症?

核心原則:控好血糖。血糖升高會導致一系列的血管病理改變,控好血糖是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的核心措施。

具體措施:

(1)健康飲食:吃低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食物。

(2)定期鍛鍊:可有效降低甘油三脂和壞膽固醇,更好控制血糖。

(3)監測血糖、血脂、血壓:根據相關數值,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4)就醫和服用相關藥物:如果飲食、運動控糖效果不佳,需要積極就醫,根據醫囑服用相關藥物。

當然,上述措施依然比較空泛,後續漫畫將為您詳細介紹各類降糖藥的作用機制、效果、副作用,以幫助您知道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降糖藥。

更多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