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古代皇帝說話,都是一言九鼎。哪怕說錯了,也要為了皇家臉面,不會出爾反爾。例如,當年雍正承諾張廷玉可以以漢臣的身份配享太廟,雖然乾隆時期,張廷玉屢遭打壓,但最終乾隆還是履行了雍正的諾言。再例如,趙匡胤立下規矩,宋朝不不殺言官,當年蘇軾因王安石變法而上書獲罪,宋神宗大怒,想殺掉蘇軾,但想起這條祖訓,便沒有這樣做。在清朝咸豐時期,有一位大臣獲罪,咸豐皇帝對大臣說:放心,我不會殺你!第二天,大臣人頭落地,咸豐食言了。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在清朝的官銜中,文官如果做到大學士,那就已經是一品大員。在雍正朝之前,大學士是文官中的頂級待遇了。例如陳廷敬是文淵閣大學士,明珠是武英殿大學士。在雍正設立軍機處後,大學士的職權有些下降,但待遇和地位仍舊很高。咸豐年間,有一位大臣,名叫柏葰,官職文淵閣大學士,最後被咸豐下旨殺頭。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柏葰是蒙古人,屬於正藍旗,家族地位顯赫,到了他這一代,經史官5代了,算得上是名門貴族了。柏葰並不是紈絝子弟,他立志要做一番事業。所以從小攻讀詩書,熟讀蒙、滿、漢三種文字,道光六年,21歲的柏葰考中進士。在翰林院蹲了3年後,被放任外官。首先任奉天府尹,他辦案能力極強,剛到任不到半年就連續破了幾樁大案,得到了刑部的重視,調他入刑部任侍郎。之後因為江南的鹽商和漕運接連出事,他奉旨赴江南辦案,以雷霆手段處理案子。道光皇帝非常滿意,直接任命他為左都御史,後來又改人兵部侍郎,授文淵閣大學士。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總之,柏葰的官場一路順暢,到了咸豐時期,柏葰奉旨主持科舉大考,沒想到此次考試他的下屬徇私舞弊,結果被舉報。柏葰遭到了御史的彈劾,咸豐召見柏葰,對他說:“你確實有瀆職治罪,先把你關進大理寺大牢,但你罪不至死,朕不會殺你。”柏葰磕頭後,自己去了牢房。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當時的怡親王載垣(胤祥的五世孫,世襲爵位)和柏葰有過節,聯合鄭親王和大臣肅順等人,極力攛掇御史們上奏,說在大清朝,科考舞弊大案主考官都是殺頭大罪,雍正時期,大臣張廷璐主持科舉考試,因為舞弊被雍正當眾腰斬。張廷璐的哥哥當時就是朝中的首輔張廷玉,如果此時不殺柏葰,不能服眾。咸豐非常猶豫,怡親王又煽動考生包圍貢院,要求處死柏葰。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當時朝廷已經非常被動,又逢英法聯軍炮轟大沽,內憂外患,咸豐為了安定民心,無奈下旨,立即處死柏葰,穩定考生。但柏葰的兒子含淚到牢房看望父親,柏葰還沒有懼色,認為皇帝既然答應不殺他,沒有性命之憂,大不了貶官回家。當兒子告訴他,第二天就要被殺後,柏葰的臉色非常猙獰,不能相信這是真的。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柏葰第二天死的時候,咸豐自知食言,含淚說:朕對不起柏葰。咸豐重用了柏葰的兒子。但當時正值外患環伺,柏葰的兒子不久就戰死了,咸豐對此久久不能釋懷。柏葰之死,雖然是咸豐出爾反爾,但主要原因還是怡親王在推波助瀾,再加上朝局動盪,咸豐是不得已而為之。

大臣犯錯,皇帝承諾不殺他,第二天卻含淚說:對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