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面试官,那些群发祝福的人我不招!

逢年过节,相信大家都会收到这样的群发祝福信息:

作为面试官,那些群发祝福的人我不招!

绝大部分这类信息如果你不及时清理,那么你把聊天记录往上翻一翻就能发现,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这么群发一次,让人哭笑不得,虽然我知道,本意是好的,我们也没必要太苛责他们的“虚伪”、“形式化”,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面试官,这样的人我肯定不会招!也不会推荐给其他公司!

为什么?请听我慢慢说!

1、“移情能力”差!

移情能力是指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把握对方感受的能力。

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样的人

收到此类祝福的人,一般都是朋友/亲人/同事/同学/挚友/点头之交。而面对这么多人的时候,祝福的口吻怎么能一样呢?

比如:

如果我是你的死党,我会觉得我们是兄弟/闺蜜,为你两肋插刀,你居然给我群发?连手打几行字都不舍得?

如果我是你的客户,我会觉得我们只有工作利益关系,可能只见过一两面,你叫我兄弟姐妹也太假了一点?

哪怕没有这样的偏差,你找了普适模糊的祝语,给人感觉也如隔靴搔痒,有何沟通效果?人家不是白痴,一看就知道你是群发的,诚意有限,甚至要回你句“同乐同乐”都觉得亏——凭什么你一键轰炸,我要手打回复?

不知道对方的处境怎么样

对方处境怎么样决定了对方的预期。

比如我上一句跟你单聊的场景里说的是一句“有重要通知,收到请回复”之类的,可是收到你的回复却是一段群发的祝福?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场景的强制错配:一对一场景中,硬塞一对多体验。而体验跟预期的落差必然带来失望和反感。

你可能会说,公众号推送,也是一对一场景提供一对多广播啊!拜托,那是订阅前用户就有预期的,你呢?加你好友的时候我是想以你为中心,听你广播祝福的吗?

难以影响他人

如果你是做封闭性质的工作,比如程序员、科学研究之类的,移情能力较差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你是个对外的工作,那么群发信息这一行为就会大大暴露了你在工作中的缺陷。

如果你是做行政的,与人沟通处理事情更多的是会变通,而你只会搬出公司条款一板一眼的沟通;如果你是做推广,那你面对的目标客户不一样,肯定会有天差地别。

这样的人,很难影响他人,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转化,招来又有什么用?

2、在自我要求上很不稳定

其实群发祝福,逢年过节必发,是对自我要求较高的表现,希望维系感情,有所表示,我也相信,这里很多人都曾经尝试过单发祝福,但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

向自我舒适低头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而每个人都单独编辑祝福信息会很麻烦很辛苦,加上大部分人好友都有上千人,一人几十字也得有好几万字,那可是一篇小说的量,一半人怎么受得了,所以开始对自己妥协,让自己继续沉浸在舒适区中。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旦习惯,就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而如果在工作中,只呆在舒适区就是不求上进的表现!

不稳定的好,不如稳定的差

一个简单的思考问题,有两个学生,一个每次考试都是60多分,但每次都能提高1-2分;还有一个有时候100分,有时候不及格,你要哪个?

其实在职场中,面试官们都会选择稳定差的那个,因为至少他自我要求是稳定的,不是忽上忽下。

他很可能心血来潮,兴致勃勃找你立项,要团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结果遇到阻碍、辛苦,就消沉下来,下调自我要求,找借口,马虎交货。而大量的团队资源、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随之流失。

自我要求一直很差的人,咱们可以比较准确预估他的产出,是砍掉还是找人补位,都不致于措手不及。

当然,无论哪种对团队都是不利的,我们需要自我要求稳定保持中上水平的队友。

3、在策略选择上不够聪明

对,也许你会觉得,连群发个信息都能被我这么吐槽是不是有点太吹毛求疵、追求完美了?

但是换个角度,我只是想说明,如此简单一个问题,只要掌握好技巧,其实就能降低成本,还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错峰发送

不要挤在春节中秋啥的群发,凑热闹还惹人烦。

可以在妇女节前一天祝女性朋友“女生节”快乐,在六一节给有小孩的同事发祝福,在教师节给职场前辈、师兄师姐发感恩短信……

这样既分摊了日常维系关系的压力,又能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和印象分,效果谁用谁知道。

借用工具、技巧

如果你要发的是微信,完全可以复制一条通用的,用PC版微信选人-粘贴-补充对方昵称,并没有麻烦很多,实际效果却很好(回复率几乎100%,有人还会为你的专属祝福而感动)。

联系人实在太多怎么办?你还可以拿一顿聚餐的钱出来,包个二维码红包,发到朋友圈,说一句“久未联系,感谢你未屏蔽,扫码领红包顺便找我唠嗑”,是不是听起来也不错?

追求更好≠大费周章

调优策略有很多,成本也不一定高,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用最粗糙的群发祝福呢?或许是不够上心,或许是不够聪明。在聪明人眼中,追求更好绝不等于大费周章。

现实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开发某APP功能,后辈跑来跟你说,这优化做不了,再做性价比就不高了。可当你绕个弯提出应对策略后,发现障碍迎刃而解,开发同学说半天就能搞定。这中间的差距,可能是经验,可能是灵性。

如果一个人三番五次使用拙劣的策略而不调优,或者调不了优,我有什么信心招他一起共事?

移情能力差、自我要求不稳定、策略选择不聪明,是我决不招群发祝福的人的三大原因。不是说这类人就一定这样,而是从我角度判断,大概率如此。

我们总强调,先做人后做事,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想通的,如果在生活中的社交上尚且如此粗糙,我又怎么能指望他工作表现有多优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