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升官的方法你絕想不到,而且他這個操作是跟項羽學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主流王朝,唐宋元明清,其中有宋。但實際上宋朝並沒有完成大一統。

在初期的時候,宋朝在北方的敵人是遼和西夏,後來變成了金和西夏,等到金也亡了,宋朝還在那堅持著。

大宋禮儀之邦,雖然孱弱,卻能立國最久,令人深思。

金國的滅亡是由於南宋和蒙古的夾攻。

這種升官的方法你絕想不到,而且他這個操作是跟項羽學的

南宋對於金,是恨之入骨的。不僅僅因為金國滅了北宋,還因為金人太過凌辱宋朝。

滅了人國,殺了也就了事了。但金人將宋徽宗、欽宗、北宋的王室大臣們脫光衣服,披上羊皮,以祭祀宗廟。又將皇室宗親的女子全部充入官妓。極盡侮辱。

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宋朝和金,此仇不共戴天!

所以,金國一亡,宋朝就狂歡慶祝,總算報此大仇。

可以理解。

但當時情況已經不容南宋君臣慶祝,一個比金國更加可怕的敵人蒙古在北方虎視眈眈。

可南宋對此危機,完全沒有清醒認識。

宋理宗即位不久,也很想有所作為,決定趁機北上收復故土。

這種升官的方法你絕想不到,而且他這個操作是跟項羽學的

宋朝的方案是:趁蒙古北撤之機,收復三京,把防線推進到黃河沿線。(三京是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

史嵩之表示反對,他不贊成北上。理由有三:

第一,當前國力根本不足以防守黃河戰線;

第二,糧草供應補給難以供應;

第三,會引發蒙古南侵。

這幾個理由,都算的上是正確的。當時南宋國力,並不足以與蒙古為敵。

不過,這件事上,史嵩之也夾雜了個人私心。聯蒙滅金的大功是他主持的,而當時的宰相鄭清之正想通過收復三京來趕超史嵩之,穩固朝中地位。史嵩之不想讓他成功。

這種個人私慾的鬥爭在北伐的戰爭中也反映出來。史嵩之指使運糧官延誤運送期限,以作掣肘。

北伐軍一路上連續收復了南京歸德和東京開封,情況出奇的順利。

原因很簡單,這些全都是空城。蒙古大軍根本沒有設防。

真正的挑戰是西京洛陽。

此時,史嵩之的陰謀開始產生效果。北伐軍缺糧。

南宋軍主帥趙葵當機立斷:徐敏子率13000人進攻洛陽,楊義率15000人為後援,兩軍各自帶5天糧食。

再次出乎意料,徐敏子迅速佔據了洛陽。原因還是很簡單,蒙古軍提前撤出,留了一座空城給宋軍。

到此為止,宋軍收復三京的目標完成了。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宋軍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洛陽城外的蒙古大軍的眼睛正靜靜望著這一切。

從後來的情況看得出,蒙古軍的統帥精通兵法,他們探知宋軍分前後兩軍,如果先和宋軍前鋒交戰,宋軍後援將成為不可控因素。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蒙古軍把整個洛陽都交了出去。

這種升官的方法你絕想不到,而且他這個操作是跟項羽學的

他們正像一頭獅子一樣,伏在山嶺,露出獠牙,靜靜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一擊致命。

等到楊義所率領的援軍到達洛陽東面的時候,蒙古大軍如同山洪暴發一般對宋軍發動猛烈襲擊。宋軍大潰,主將楊義逃了出去,僅剩單人匹馬。

援軍戰敗的消息很快傳入洛陽城內。宋軍先鋒士氣低落,加上糧草緊缺,不得不退兵。

蒙古軍當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他們大舉從後追擊。宋軍傷亡十之八九。主將徐敏子中箭,步行逃出。

我想問的是:當初只帶5天的兵糧就敢於進攻洛陽,是什麼意圖?學習項羽破釜沉舟?完全不明白。

宋朝人對於兵法是不求甚解的,但對於官場則精研甚深、如魚得水了。

事實證明,在當官方面,宋朝人比蒙古人強多了。

駐守東京開封的北伐主帥趙葵得知洛陽兵敗,不但不增援,反而向朝廷報功。據他所報:北伐軍殲滅了蒙古軍的精銳,然後為了保存實力從洛陽撤出。

恭喜趙大人準備高升了!

不久,蒙古大軍決堤黃河倒灌,宋軍在軍事上的不敵,加上糧草不濟、士氣低落,就南撤了。

整個北伐,就如此草率劇終。史稱:端平入洛。

南宋損失了十幾萬的軍民,再也不敢挑釁蒙古,從主動挑戰,到全面防守。而蒙古也撕開虛偽的面目,藉機侵宋。

此後,宋朝再無寧日。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