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啓復興之路

史勁草 農財網柑桔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步入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它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產業興、鄉村旺是所有農民的奔頭,也是實現農民富裕的關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契機下,曾經輝煌的廣東柑橘產業,是否能迎來振興?對於廣大果農來說,應如何借力政策利好,再次靠種植柑橘發家致富?

  為摸底產業現狀,瞭解產區變遷,探尋複種可能,3月份,南方農村報、農財網柑桔通記者實地走訪廣東重點柑橘產區。

沿著彎彎曲曲的公路,記者來到英德市九龍鎮某個村莊附近,可以看到這樣的風景——平坦的土地緩緩向遠處蔓延,又在某一條線上戛然而止,視線再往上,是墨綠色的山嶺,重重疊疊。平原和山坡上,散佈著肉眼不太能分辨的各種作物和林木。

不熟悉英德的人可能很難想像,幾年前的這裡,就如同現在的廣西荔浦縣,漫山遍野都是沙糖橘。

高峰期達30餘萬畝

複種成果農最大心願

英德,隸屬清遠市,地處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作為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它是廣東省柑橘種植最適宜區之一,也是沙糖橘主產區之一。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推廣種植,2010年前後,英德進入沙糖橘生產發展的高峰期。據報道,截至2011年,全市沙糖橘種植面積31.5萬畝,投產面積25萬畝。同時,當地湧現了大批沙糖橘專業鎮,如九龍、黎溪、連江口、英紅等鎮。

“九龍鎮目前僅有約12600畝沙糖橘,但在高峰期達6萬多畝。”九龍鎮龍興大地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下稱“龍興大地聯合社”)理事陳觀水透露。資料記載,當時全市從事沙糖橘生產、貯運、包裝、銷售等服務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0多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達8000多戶,直接和間接從事沙糖橘產業的人員達20萬人以上。

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啟復興之路

英德素有“中國沙糖橘之鄉”的美譽

每到上市時節,英德果農就將沙糖橘拉到臨近的統一收購點,與各地果商談價交易。

但高峰之後,這一黃金產業很快便迎來低谷。受柑橘黃龍病等因素的“打擊”,在2014、2015年前後,當地沙糖橘規模以不可挽回的態勢迅速衰減。據統計部門數據,2017年英德市沙糖橘種植面積約22.77萬畝,產量約19.42萬噸。

而據英德市農業局統計,目前全市受黃龍病感染的柑橘面積佔總面積的60%以上,致使產業規模和產量不斷下降,特別是主產區九龍、黎溪、連江口等鎮,柑橘果農的收入受到了明顯影響。

面對無以為繼的沙糖橘果園,少數人選擇繼續堅持,更多的,是選擇改種。水稻、蔬菜、桃、李、葡萄、火龍果……曾經連片的沙糖橘園逐漸被各種各樣的作物代替。但記者瞭解到,很多人一直沒有找到最適合發展的作物。

“周邊很多農民改種其他作物,但是有人種出的三華李掛不出果,有人種出的青棗個頭很小,麻竹的話週期太長,不是每年都有收成。”英德市連江口鎮柑橘種植戶鄧秋鳳如是說。

除了“水土不服”外,更重要的是,改種作物的經濟效益根本沒辦法和沙糖橘相比。據陳觀水透露,其他經濟作物一般畝收入在3000-5000元左右,但沙糖橘至少有一萬元,遇上好行情兩三萬也不在話下。

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啟復興之路

水田和山坡逐漸被農民用於改種其他作物,但經濟效益仍不明朗

曾經家家戶戶靠沙糖橘致富,如今,有朝一日再次種上沙糖橘,是不少農民心底的美好願望。但更多人心中隨之浮起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複種這件事,還有希望嗎?

廣 · 告

複種從未停止

規模化是產業未來?

“我們從來沒想過放棄複種,也一直有人在堅持複種。”陳觀水說道。

種植成本的上升、黃龍病老區的影響、變化莫測的市場行情、農資賒銷越來越難……都是擺在複種者面前的難題。記者在走訪一些鄉鎮時,看到一些種植年限只有4、5年的果園,已經感染了黃龍病。部分果樹樹勢羸弱,枝梢細痩發黃,掛著沒有熟透的小果。

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啟復興之路

連江口鎮某沙糖橘果園,果農正在燒燬黃龍病樹

但有一種觀點認為,黃龍病不是產業重建的最大問題,黃化才是。

英德市農業局向記者出具的一份產業調查文件指出,當地沙糖橘黃化的部分原因是感染了柑橘黃龍病,但還有的,是因為樹體老化、長期施用除草劑、長期環割保果損傷樹體、長期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等多種原因。

陳觀水也認為,只要管理上做到位,複種是完全有可能的。據瞭解,經過對品種、苗木、農資廠商等的長期考察,龍興大地聯合社已準備於今年年初擴種200多畝沙糖橘,並將引進沃柑等新品種。經過幾年的摸索嘗試,也有一批人,已經在柑橘複種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啟復興之路

龍興大地聯合社的沙糖橘新種基地一角

複種從未停止,英德沙糖橘開啟復興之路

九龍鎮某沙糖橘果園,複種取得初步成效

雖然規模不再,但陳觀水錶示,英德發展沙糖橘的產業優勢沒有變——經濟效益足夠高,而且非常適宜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而許多人擔心的銷路和賣價問題,在他看來不值一提。“果農考慮賣價前,首先要了解國人的平均消費水平,高價有,但不可能是常態。”

由於地理位置更靠近北方,加上2009、2010年前後,英德沙糖橘曾多次走出廣東,在北京、瀋陽、西安等市場進行推介,逐步打開了銷路。近幾年,當地沙糖橘收購價一直比較穩定,平均價格在3元/斤左右,好果可達4元/斤以上。

近年來,果農複種的意願越來越強烈,產業復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對此,廣東省、清遠市相關部門一直大力開展黃龍病防控工作,宣傳推廣“一隻蟲、一把刀、一棵苗”“三個一”防控技術,即發動廣大果農積極防治柑橘木蝨(一隻蟲)、砍除黃龍病樹(一把刀)、種植無病毒苗(一棵苗)等措施。

英德市農業局同時建議:1.選擇柑橘新發展區域進行種植。如大灣、波羅、東華、青塘等鎮近年來新種植沙糖橘面積超過1萬畝,很多果場是連片30畝以上的規模化種植,規範管理,長勢總體良好;2.推廣“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3.宣傳推廣聯防聯控、統防統治方式防治柑橘木蝨;4.宣傳推廣柑橘大苗種植技術等。

“今年,在九龍鎮政府的引導下,我們將牽頭柑橘複種計劃,帶動本地種植戶和合作社,發展2000畝的柑橘基地,其中包括300畝沃柑。”陳觀水透露。他進一步表示,複種的關鍵,在於‘引導’。除了政府外,合作社也應當擔起這個責任。只要統一管理,建立體系,加速土地流轉整合,發展規模化,沙糖橘產業復興是完全有可能的。

記者調研後記:

廣東是柑橘生產優勢區,柑橘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豐富,造就了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德慶貢柑”“四會沙糖桔”“廉江紅橙”“梅州金柚”……都已成為消費者心目中響噹噹的品牌。

但柑橘黃龍病和黃化的大面積發生,一度給廣東柑橘產業帶來沉重打擊。近年來,全省黃龍病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不少快速發展的新興產區正成為中堅力量。不過總體形勢依然嚴峻,果農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和威脅。

改種?還是複種?柑橘經濟效益之高,讓廣大果農心懷期待、難以放下。振興,已然成了全省柑橘產區農民的最大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