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宁县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洛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东经111°07′~111°49′,北纬34°05′~34°37′,面积2305.9 k㎡。全县辖10镇8乡,388个行政村,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万人。洛宁县为豫西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洛宁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锌、铁等金属矿和萤石、蛭石、重晶石、石英等非金属矿产。截至调查时间,区内已发生有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72处,共造成死亡12人、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571.8万元。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山川走势呈北东向展布。县境南部为熊耳山,西北部为崤山,中部为洛宁新生代断陷盆地。总体地势由东向西,由中向南、北逐渐增高。全县年均降水量606.0mm,最大的1964年达954.9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1%。降水量空间上由北部向南部呈递增趋势。洛河为洛宁县唯一的主干河流,属黄河流城,一级支流41条,在县境内形成羽状泾流网络。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洛宁县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本次共调查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71处,其中崩塌73处、滑坡35处、地面锅陷9处、泥石流8条、不稳定斜坡46处,分别占灾点总数的42.7%、20.5%、3.2%、4.7%和26.9%。

境内崩塌除2处为岩质外,其余均为土质,规模多为小型,集中分布于黄土塬区边缘、黄土丘陵区、交通线路两侧、居民房前屋后等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崩塌体岩性构成主要为片麻岩类及火山岩类等,岩体裂隙、节理发育。主要诱因为大气降水及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滑坡规模大型1处,中型4处,其余均为小型。滑体构成除1处为岩质外,其余均为土质。土质滑坡物质构成一般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土、粉质黏土(夹古土壤)及全新统粉土、粉质黏土等。滑坡平面形态以圈椅形为主,剖面形态多为直线及台阶形。

区内泥石流沟集中分布于洛南基岩山区,该地区沟谷自然坡降较大,地质构造复杂,洛宁山前大断裂位于该区中南部,存在断裂破碎带。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为风化及构造节理。区内岩体风化后,破碎程度较高。泥石流主要以冲沟型或河谷型泥石流为主,按流体性质来分多为水石流。均为高易发状态。

地面塌陷中6处为采空塌陷(含1处窑洞塌陷),3处为潜蚀(土洞或育沟)塌陷,均为小型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分布子罗岭乡罗岭村、赵村乡七里坪村、西山底刘秀沟、金洞沟等,塌陷坑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8.0~15.0m。潜蚀塌陷主要分布于黄土塬区,集中分布于东宋乡、牛庄村、贾窑村、大宋村等地。均为窜珠状潜蚀土洞塌陷,外观为裂缝状,宽0.5~1.5m,长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深一般3.0~6.0m.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于小界一罗岭一上戈一下峪一兴华一杨岭一白草坡和马营山一七里坪等地,主要发育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区内南部发育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面积约790.5 k㎡,占全县总面积的34.3%。区内发育构造破碎带,岩性以黏土岩、泥灰岩、砾岩,砂岩为主,人类工程活动(采矿)强烈。全区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11.0处/100 k㎡。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于中部黄土(缓坡)丘陵、台塬、王村一东宋黄土塬、北部中山区和南部中山区等,面积约1417.4 k㎡,占全县总面积的61.4%。区内中部及王村一东宋一带为黄土塬地貌类型,区内黄土为细粒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区内植被较差,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挖掘窑洞、修路及居民建房。区内北部和南部为中山区,V形冲沟发育,出露太古宇太华群花岗质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云英片岩等;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安山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破碎程度较高。全区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4.9处/100 k㎡。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分布于洛河冲积平原,面积98.0 k㎡,占全县面积的4.3%,属堆积倾斜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厚度较大。未发现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在县城等地存在黄土湿陷问题。

河南省洛宁县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洛宁县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71处(重要隐患点34处),其中危害程度特大级1处、重大级11处、较大级83处、一般级76处。共计威胁人口6693人,威胁资产达8928.8万元。协助地方政府对多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毒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初步建立了洛宁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