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維也納「分贓會議」

自萊比錫會戰反法同盟戰勝拿破崙後,反法同盟各國的頭面人物以及土耳其以外的歐洲各國代表雲集維也納,舉行了一次空前的國際會議。會議從1814年10月延續到1815年6月,歷時8個多月。其中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慶祝戰勝拿破崙的勝利;二是恢復和鞏固戰後歐洲的封建秩序;三是瓜分戰敗國手中得來的贓物。

參加會議的代表有216人,但起決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奧。會議從一開始便陷入漫無邊際的爭吵和衝突,除了決定會議的幾個巨頭外,大多數代表只是參加開、閉幕式和一直沉浸在東道國所提供的歌舞飲宴之中。

1815維也納“分贓會議”

萊比錫會戰

會議爭執的焦點為題一直是波蘭——薩克森問題。沙皇自持戰勝拿破崙有功,堅持要把俄軍佔領大華沙大公國重新組建為一個波蘭王國,由沙皇兼併國王。這個擬議中法蘭王國大部分屬於普魯士瓜分波蘭所得,沙皇要兼併,普魯士自然反對。為了安撫普魯士,沙皇建議把曾追隨拿破崙的薩克森王國割讓給普魯士作為補償。但是,英國和奧地利竭力反對俄國吞併波蘭,也反對普魯士兼併薩克森。它們不願俄國過分的強大,奧地利特別不願意普魯士得到薩克森而變得強大。

1815維也納“分贓會議”

維也納會議

由於法國外相塔列朗的挑散,法、奧、英於1815年1月3日簽訂了秘密協定,法、奧、英三國的合作姿態迫使俄國有所顧忌,最終俄國被迫做出讓步。根據新的擬議,波蘭再次遭到瓜分;大部分領土組成波蘭王國,由沙皇任國王,普魯士得到波茲南和但澤;奧地利佔有加利西亞;剩餘的克拉科夫以及附近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組成獨立共和國,由三國派遣使節監管。

根據普魯士的補償要求,薩克森王國被迫割讓五分之二的領土給普魯士,此外普魯士還獲得了萊茵省以及屬於瑞典的波美拉尼亞,作為補償,瑞典獲得丹麥統治下的挪威,而丹麥則取得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因兩個公國的統治權。隨著問題的解決,列強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後的總議方面。這時,拿破崙逃走並重登帝位。

1815維也納“分贓會議”

維也納會議體系下的歐洲

最終,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拿破崙的“百日”事變,加速了維也納會議的進程。會議最終總決議案按照正統原則恢復了革命前的秩序,並確認了列強領土分割。俄國除了獲得波蘭外,還佔有芬蘭和比薩拉比亞;奧地利恢復了北意大利和威尼斯的統治;英國的利益在海上,它迫使會議同意它佔領馬其他、法屬多巴哥、聖盧西亞、毛里求斯和南非開普殖民地和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從而控制了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