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1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巨鹿)

【解释】: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字玄成,钜鹿人)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邢台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魏征:邢台巨鹿人,自唐朝以来,被各种史书公认为是邢州巨鹿人,建国后,有人“考证”他是馆陶或晋州人,由于唐朝时的巨鹿辖境完全在今天邢台市范围内,所以说魏征是馆陶或晋州人都缺乏依据,魏征是地道的邢台人,确认无疑。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信则名

16、【傅粉何郎】(邢台 宋璟)

【解释】: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出处】:宋璟《梅花赋》“俨如傅粉,是谓何郎”。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其政绩卓著为“四大名相”之一,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宋璟还工于翰墨,著作颇丰,其中《梅花赋》为发迹传世名作。

《梅花赋》

唐 宋璟

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战艺再北,随从父之东川授馆舍。时病连月,顾瞻危垣,有梅花一本,敷葩于榛莽中。喟然叹曰:“呜呼斯梅!托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别乎?若其贞心不改,是则足取也已!”感而乘兴,遂作赋曰:

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乱吟。坐穷檐而后无朋,进一觞以孤斟。步前除以行,荷藜杖于墙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枿,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羌洁白其何极?!

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著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馨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闭,又如通德掩袖拥髻;狂飙卷沙,飘素摧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半开半合,非默非言,温伯雪子,目击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东郭顺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灵均,或歆傲若曼倩,妩媚若文君,或轻盈若飞燕,口吻雌黄,拟议殆遍。

彼其艺兰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缉之以芙蓉,赠之以芍药,玩小山之丛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出于地产之奇,名著于风人之托。然而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或朝开而速谢,或夕秀而遄衰。曷若兹卉,岁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专权?相彼百花,孰敢争先!莺语方蛰,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

至若托迹隐深,寓形幽绝,耻邻市廛,甘遯岩穴。江仆射之孤灯,向寂不怨栖迟;陶彭泽之三径,投闲曾无悁结。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聊染翰以寄怀,用垂示于来哲。

从父见而勗之曰:“万木僵仆,梅英载吐;玉立冰洁,不易厥素;子善体物,永保贞固”!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粉面小生

17、【秽言污语】 (邢台 宋若昭)

【解释】: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语论·和柔章》:“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

宋若华、宋若昭--为今邢台清河人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秽言污语

18、【锻炼周纳】 (邢台 路温舒)

【解释】:锻炼:锤炼;周纳:罗织。指罗织罪名,设法使之周密而无遗漏。

【出处】:汉·陆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 路温舒:西汉官吏,邢台平乡人

路温舒:西汉官吏,邢台平乡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锻炼周纳

19、【大儒纵盗】 (邢台沙河)

寓意:“大儒纵盗”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讽喻那些不分是非曲直,一味无原则地对犯罪分子讲善良宽 容的人们。

典故:春秋时期,在上地(今陕西绥德县一带)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赵都去,在湡水(古赵地,今邢台沙河)一带碰到了一伙盗贼。

盗贼索要大儒口袋里的钱财,他便痛痛快快地全部给了他们。盗贼又索要大儒的车马,他也慷慨地给了他们。盗贼还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还是痛痛快快地给了他们。

大儒把东西全部送得干干净净后,便步行而走。

盗贼们感到惊奇,私下议论道:“这一定是天下杰出的人,今天我们侮辱了他,他一定会向大国的君主诉说我们的所做所为。君主也一定会用所有力量来讨伐我们,那时我们就难以活命了。还不职现在就把他杀死。灭掉踪迹,以消除后患。”

于是,盗贼们又向前追赶了30里地,最后追上了大儒,把他杀死了。

对此,秦国的相国吕不韦在其著作《吕氏春秋.必已》中评论说:大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纵容盗贼的结果。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大儒

20、【酒池肉林】 (邢台广宗)

【解释】:《史记 殷本纪》:帝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沙丘苑台--在今邢台市广宗县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酒池肉林

21、【长夜之饮 】 (邢台广宗)

【解释】:指通宵宴饮。

【出处】:《史记 殷本纪》:帝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沙丘苑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在今邢台市广宗县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长夜之饮

22、【禁中颇牧】 (邢台 李牧)

【解释】: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

【出处】:廉颇、李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諴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諴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諴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諴传》。

李牧---今邢台隆尧人,战国时期,赵国的良将。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23、【冯唐易老】 (邢台内邱)

【解释】: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

冯唐--汉朝文帝时的大臣,为今邢台内邱冯唐村人。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汉文帝

24、【漆身吞炭】 (邢台 豫让桥)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25、【士死知己 】 (邢台 豫让桥)

【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战国时期,豫让舍身报主的故事就发生在邢台,今邢台仍存豫让桥古迹。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漆身吞炭

26、【堕甑不顾】

【解释】: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泰传》:“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巨鹿杨氏,地名,即今邢台市宁晋县,孟敏,字叔达,是巨鹿杨氏(今邢台宁晋)人。他在太原居住的时候,一天不小心把拿着的煮饭罐子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走了。郭泰见了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邢台本地成语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来大邢台还是成语之乡

堕甑不顾

邢台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感觉涨知识啊,没想到咱们大邢台也有这么多成语典故,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