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作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蘇伊士運河是英國主導建造的戰略性水道,是連接亞洲和歐洲最為關鍵的交通要道。有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到亞洲、特別是印度的生命線就會大大縮短,海權就可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轉,帝國運行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蘇伊士運河在建造中

當然,蘇伊士運河如果孤懸海外,那遲早會被其他歐洲強國或者奧斯曼帝國吃掉,因此,英國海軍需要保持在這些地區的存在。但是海軍不可能每次出現危機或需要威懾時都從本土出發哼哧哼哧幾個月到達近東和遠東,海軍需要基地以維持基本的地區活動能力,併為遠程活動提供補給支援。為此,一系列軍事基地在蘇伊士運河之前就出現了,從直布羅陀到馬耳他到塞浦路斯,還有也門的亞丁,以及後來成為新加坡的海峽殖民地和香港,都是英國海權賴以維繫和活動的海上軍事基地。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藍色字體為英國皇家海軍基地

不過在二戰後,英國已經無力維持這種龐大的帝國系統,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也門、南亞各國、新加坡都先後獨立,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對英國形成了致命的打擊。1956年,埃及收回了英國大部分持股的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英國據此聯合法國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戰爭。不過戰爭的結果卻是,新興的美國對蘇伊士戰爭進行了干預,而且他們沒有站在英國這邊,這讓英國終於不得不完全接受這樣的事實——英國應該放棄世界地位了。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英國人贏了戰爭輸了政治

當然,英國在二戰後就已經衰弱,而美國人卻在虎視眈眈,他們希望英國人可以繼續承擔蘇伊士以東的防務責任,還表示可以分擔英國的防務開支並且提供武器支持。但是美國人沒有明說的是,英國人應該接受美國的全套體系,間接地被美國人抓住命門。然而,英國當時雖然清楚這點,但維持世界大國所需要的鉅額防務開支讓英國確實難以接受,而此時的威爾遜首相為首的工黨政府熱衷於削減防務開支,而英國海空軍則在拼命爭奪核武器所有權,結果英國人最後砍掉了大量研究計劃,包括CVA-01航母和TSR-2戰術轟炸機,英國的尖端製造業受到了很大沖擊,大量技術人員只能前往美國。這種做法的後果最終在1982年馬島戰爭中暴露無遺。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TSR-2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CVA-01航母

如果英國的命運已經註定,那麼撤離就應該儘早進行,避免在實力削弱後局勢徹底無力控制。英國在50年代已經開始的去殖民化,核心便是在力量撤離後儘可能提供其他方式維持對於原殖民地的控制。英國人成功地將地中海、中東和南亞納入了後殖民秩序中,儘管教訓很多,但整體上看依然是成功的。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馬來西亞還有很多事務需要處理

但是在遠東,局勢並不那麼樂觀。英國資本在東南亞和東亞依然在活動,英國需要單獨維持一個信息情報中心來協調和判斷英國投資與貿易的走向。可是遠東距離英國本土太遠,在遠程通信不夠發達時,有一個地點可以集中全亞太地區的信息就完美了。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太古集團可不是方糖那麼簡單

不過這麼個地方在哪裡呢?馬六甲的新加坡跟著馬來西亞已經獨立,還有什麼地方是英國完全控制可以安心投入的呢?有一位爵士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大誤)。香港的歷史地位就這麼發生改變。

香港的成功竟然與十萬八千里外的蘇伊士運河有關,英國人城府深

香港在1950年代還沒有今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