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趙斌時,他和“戰友們”正在海拔4518米的玉樹州哈秀山埡口的公路上進行作業。他說,雖然離開部隊已經快10年了,但是依然把工友們稱之為“戰友”,這樣更親切。
2008年,趙斌從武警部隊退伍,2012年被分到青海省玉樹公路總段結古公路段珍秦工區、清水河工區、治多工區,這一干就是7年。7年的公路養護生涯中,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傾灑在所熱愛的公路養護事業上。目前,趙斌是該工區的區長,採訪得知,和他一起奮戰的9名工友,都是從部隊退役後參與到公路養護上來的。其中年齡最大的48歲,年齡最小的還不到20歲,他們所養護的路段有120公里,都屬於高海拔地區。
青海治多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公路最高點4815米,這一段公路由9名退伍軍人養護,不管颳風下雨,他們每天都會在這裡。治多縣是全國海拔最高、人均佔有面積最大、生態位置最重要的一個縣,素有長江之源、動物王國、中華水塔之美譽。但這裡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降水量少,境內大雪、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是全國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和“地球第三極”。就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他們常年奮戰在一線,哪裡下雪了,他們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風雪路上,哪裡發生了泥石流,他們就奔向那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無怨言。
孔慶亮是治多工區的副區長,2014年,從偵察兵退伍的他被分配到玉樹公路總段清水河工區,後來又被分配到治多工區。他說,既然選擇了這裡,選擇了養路,就要把養路作為自己的崇高職業來做。
7月的一天,下午5點多,治多縣的上空黑雲密佈,不一會兒,豆大的冰雹直瀉而下,瞬間,草原上白茫茫一片。“緊急集合,G215線K181+400處發生了泥石流,立馬前往處理。”隨著區長趙斌的一聲口令,就像作戰的戰士一樣,工友們迅速穿好工作服,拿起鐵鍬立馬出發了。
天黑的時候,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工區宿舍,一個個筋疲力盡,全身是泥。原來,下雨導致山體滑坡,路面被泥和石頭淹沒。他們用手中的工具清理了3個多小時才把路面清理乾淨。“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這裡自然災害比較多,夏天出現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冬天裡面出現路面結冰,我們要第一個出現在現場進行清理。”趙斌說。
據介紹,今年以來,他們在自己的養護範圍內,共清掃路面2200千平米,設置交通安全標誌標牌17處,累計清理積冰45立方米,清理積雪1500立方米,清理垃圾166立方米,撒鋪防滑料41立方米,融雪劑8噸,對沿線55處設施進行了維護,清理邊溝6.7公里。
因為高海拔,氣候比較惡劣,站在面前的他們臉一個比一個黑。“我來這裡之前臉沒有這麼黑,現在這黑的,女朋友說我像外國人。”他們中年齡最小的說。
趙斌說,從國家開始扶貧工作以來,他們也積極參與到扶貧中來,為當地老百姓貢獻一份力量。據悉,去年,結古公路段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和困難幫扶工作中,瞭解到玉樹市隆寶鎮環衛公司職工普達家庭條件困難,生活設施簡陋,隨後,結古段組織人員主動為藏族同胞普達家送去了床、沙發和一些生活用品,解決了實際困難。同時,在隆寶鎮創建衛生村鎮的過程中,隆寶鎮環衛公司積極為結古公路段隆寶工區配備了固定式垃圾箱和車載式垃圾箱,解決了工區職工生活垃圾無法處理的後顧之憂。
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過程中,結古公路段主動作為,通過對藏族同胞事故車輛無償救援,困難幫扶,設置義務茶水站,與駐地政府主動溝通反映工作動態等系列舉措,一件件不圖回報的實事好事,將公路人養好公路,服務社會的職責無形地融入到了民族團結和困難幫扶之中,從而吹開了玉樹高原大地上的文明之花。
治多縣工區,9名工友組成一個“家”,他們共同做飯,相互支持,相互幫忙,不是一家人,而勝似一家人。他們大部分的家在西寧或西寧周邊,從治多縣到西寧市有1000公路的路程,因為路途遙遠,他們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其實,這裡已經是我們的家了,雖然父母和兒女不在身邊,但我們很快樂。”趙斌說,想女兒時,我就看看她的照片,經常不敢視頻,因為視頻時看到女兒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經常眼裡充滿淚水。
春去冬來,在國道215線上,時時刻刻都會穿著印有“青海公路”字樣的9名退伍軍人的身影出現,他們用雙手守護著這條通往世界的公路,也用真情書寫著一曲曲感人的養路工人的讚歌。他們脫下軍裝,穿起公裝,不管在什麼崗位,依舊用軍人般的情懷譜寫著高原最美的公路守衛者。
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
閱讀更多 劉志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