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嗎,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在我國神話傳說的神仙中,也有何姓神仙,如何侯、何鳳兒、何仙姑等。何侯為堯舜時代的神仙,因吃了仙藥全家300口昇天,何侯成了太極金仙;何鳳兒,古書上說她是秦代神仙,但對於何鳳兒我們知之甚少。在何姓神仙中數何仙姑最有名,她藉助了家喻戶曉的八仙過海“平臺”,因是八仙中的唯一女性,又致力於採藥治病、普渡眾生,最富於人情味,所以獲得了億萬“鐵桿粉絲”,“人氣指數”超過了其他神仙。人怕出名豬怕壯。因何仙姑“平臺好、名氣大、信眾多、有求必應”,各地竟“冒出”許多何仙姑來,更有甚者,有人深挖“史料”,“論證”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還列出其家譜世系,生卒年月,說她本是凡人,後被“點化”成仙,位列仙班。

歷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嗎,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在眾多“國產”神仙中,何仙姑恐怕是“籍貫”最多的一位了,至少有八九處,有:“湖南永州何仙姑”、“湖南衡山何仙姑”、“廣東增城何仙姑”、“安徽潁上何仙姑”、“福建武平何仙姑”、“浙江昌化何仙姑”、“廣西賀州何仙姑”,等等。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何仙姑“仙無定籍”。一個神仙有如此多個“籍貫”,除了其倍受信眾喜愛外,攀附是也。《西遊記》的孫悟空名氣夠大了,前些年有報道說,某地農村有人理直氣壯地宣稱孫悟空是他們家族成員呢!

近年,網絡上又有何仙姑為何氏家族成員的說法。何仙姑是人是仙?今天,我們不得不再次說說何仙姑傳說的來歷。

何仙姑的傳統定位

何仙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定位為八仙之一,即“八仙過海”神話中的“八仙”:漢鍾離、張果老、鐵柺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唯一女仙。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有“淮南八仙”、“蜀中八仙”、“文人學士八仙”等。我們今天所知的八仙,大約形成於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到了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才把流傳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鐵柺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人物正式定型下來。也就是說,在元代之前,“八仙”不是指上述這八位神仙。我們今天知道的這八位神仙,是經過歷代整理加工,最後到了明朝中期才定型的。

歷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嗎,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古代民間把女性修道人或通靈者尊稱為“仙姑”。早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就有何仙姑的傳說,北宋時鐘呂神話(指鍾離權、呂洞賓的傳說)廣為流傳。傳說何仙姑是呂洞賓弟子,何仙姑能通靈人間禍福,但在金元之前何仙姑還不在“八仙”之列,到了金元時期何仙姑才以固定的形象出現於八仙隊列中。

何仙姑姓何的傳說

傳說何仙姑並不姓何,她姓趙名荷,因“荷”字或手持荷花,被訛變為“何”仙姑。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呂祖曾雲:“吾得年五十道始成,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趙仙姑,法名荷,二人性通利,吾授以歸根覆命法。”永州零陵人趙荷,為呂洞賓所度之弟子,首次見到呂祖即授以丹法,故返家後常靜坐練功,漸能辟穀,呂祖常於夜間來指導。後趙荷以俗人問事,避免枉洩天機,獲罪於天,乃坐化歸天。呂洞賓“以刀剜土瀝酒,漱津和土”作成墨給胡用琮,兩土為圭,隱喻傳以刀圭。

歷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嗎,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何仙姑的不同“籍貫”

有人說何仙姑是個道教人物,有人說她亦道亦佛,也有人說她非道非佛。何仙姑的出身籍貫更是眾說紛紜,少說也有八九處“籍貫”。如湖南的永州、衡山;廣東的增城、循州(今天的惠州、河源、汕尾、梅州的部分地區);安徽的潁上;福建的武平;浙江的昌化;廣西的賀州等地。在眾多的何仙姑中,尤以湖南永州和廣東增城這兩處的何仙姑較為出名。下面簡介幾個地方何仙姑的傳說。

湖南永州何仙姑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於永州零陵一戶普通的莊戶人家。當地人說,在何瓊出世的那天,一團鮮豔祥瑞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隻碩壯的梅花鹿馱著一個扎小辮、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這就是何瓊。

宋代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魏泰《東軒筆錄》、曾敏行《獨醒雜誌》等,均載有其事蹟。有的說何仙姑是宋仁宗時永州民女,幼遇異人,給食仙桃(或雲仙棗),從此絕粒,能逆知禍福。鄉人神之,為築廟閣,士大夫多去拜謁以問休咎。又據《歷代神仙通鑑》,呂洞賓曾遇零陵何氏女,餌以金丹(一說蟠桃),傳以道行,再引見給鍾離,從此位登仙班。何仙姑還能辨識和採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且能預測人事,因此周圍的人都稱她是“何仙姑。”

廣東增城何仙姑

共同的說法: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唐代廣州增城以做豆腐為業的何泰之女,出生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某年夏曆三月初七。

三種成仙說法:

一是“吃桃成仙”。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廣州增城縣小樓區新桂鄉人,出生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某年夏曆三月初七。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見一位道士。道士給她吃了一個桃子,從此不飢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後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白日登仙。

二是“吃雲母成仙”。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廣州增城縣小樓區新桂鄉人,出生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某年夏曆三月初七。十四歲時幸遇雲遊到此的呂洞賓。呂給她吃了一些雲母片,從此能知人間禍福,並常去羅浮山裡訪仙。後父母為她找了個姓馮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於中宗景龍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門前的水井。投井時只穿著一隻鞋,還有一隻鞋留在井臺上。此後,她從福建莆田的江河裡漂出來,原來那井與河是相通的。在當時傳為奇案,遂有秀姑已經“登仙”的傳說。

三是《仙佛奇蹤》說:何仙姑為唐代廣州增城何泰之女。生時頭頂有六條頭髮。十六歲時夢見仙人教他“吃雲母粉,可以輕身而且長生不死。”於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雲母,發誓不嫁,經常來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飛。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帶回一些山果給她的母親吃。後逐漸不吃五穀,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後白日登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雲中,其後,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

增城何仙姑傳說中,有“掛綠”與何仙姑家廟等遺蹟;還有羅浮山採楊梅的“廣州何二孃”說。

歷史上真有何仙姑其人嗎,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湖南衡山何仙姑

傳說何仙姑是湖南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諒還見過她。據歐陽修稱,“客有自衡來者,雲仙姑晚年羸瘦,麵皮皴黑,第一衰媼也”,其後則有“近見衡州奏雲:‘仙姑死矣,都無神異’”。按上述所記,這兩個被稱為“仙姑”的人應該都是實有其人的民間女巫,她們生活在同一時代。王得臣在《麈史》中也講過滕宗諒向永州何仙姑請教的事,看來永州仙姑與衡州仙姑可能是同一個人。

安徽潁上何仙姑

在安徽潁上管谷村至今還流傳了何仙姑的傳說。傳說何仙姑(乳名何香)是東門口一何姓人家的童養媳,倍受婆婆虐待。何氏開了家飯店。一天飯店來了七個要飯的,何香見他們可憐,便將家中剩的半碗麵條給了他們。後來婆婆發現剩面不見了,便問何香,何香說分給要飯人了。婆婆大怒,硬要何香去追要飯人討錢,七個人說沒有錢,那婆婆便拿來一個盆,強迫七個人將吃的麵條吐出來,七個人照辦吐了出來。婆婆說倒了浪費,強迫何香吃掉。何香邊哭邊吃,這時來了一條黃狗和一隻烏雞搶食。吃完吐出的麵條後何香覺得身體飄飄,成仙昇天,凡體落下。臨走時她帶走一條黃狗和一隻烏骨雞,昇天時在地上留下烏罐集(今潁上黃橋鎮小集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成語即源於此。後因其善良和樂於幫助世人,人們尊稱其為“何仙姑”。今天管谷村還有何仙姑墓。

福建武平何仙姑

武平版何仙姑也有兩種說法:

一是康熙版福建《武平縣誌.方外志》說:“何仙姑,父大郎。世居武平南巖,生而不茹葷,誓不適人,父母貨餅自給。呂純陽見其有仙質,日過索餅啖,輒與。呂感,贈一桃,雲食盡則成仙。仙姑遂辟穀南巖。”

上文說何仙姑是賣餅人何大郎的女兒,呂洞賓見其有“仙質”,便每天向她討餅吃,她有索必與,毫不吝嗇,呂被感動,便給她吃了一枚仙桃,使登仙班。這個故事,與漢族民間傳說中呂洞賓收何仙姑為徒的情節完全相似,只是地點由廣東換成了福建,而在廣東的何仙姑傳說中,則有仙姑於廣州投井訪仙、在福建登仙的講法。因此,亦有人懷疑這兩位“仙姑”是同一人。

二是據福建武平《何氏族譜》記載,何仙姑實有其人。《廬江堂何氏族譜》載:“大郎公何旦……後梁太祖幹化年間(911)賜進士…何旦共娶顏、黃、鄧三人為妻,共生九子一女……女稱七姑,黃氏大娘所生,後得道成仙,稱何仙姑。”

20世紀20年代修撰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卷二十六記載家族名人:“大郎公原籍廬江……大郎之女何仙姑則同祀於仙佛樓中,迄今勒石記文,昭然可考。”卷二十三:“日坐巖中,修道成仙……乾道二年捐南巖為佛道場,鄉人構庵以祀佛,並建仙佛樓以祀仙姑。”“慶曆中(1041-1048)因嶽州玉貞觀災留一柱,有倒書謝仙火三字,以問仙姑,姑曰:謝仙乃雷部中之火鬼,主行於世間。聞其說者於《道藏》中實有謝仙火字,日益信仙姑為真仙矣。”

“謝仙火”的傳說,說的是湖南永州何氏女。所以有研究者認為,福建武平當時可能有位修道的女性被稱為何仙姑,由於後人不查,將永州何仙姑的傳說編入了武平《何氏族譜》,有攀附永州何氏女“謝仙火”事蹟之嫌。

江蘇揚州何仙姑

南宋趙彥衡的《雲麓漫鈔》記鍾離權贈王古詩時,提到揚州的何仙姑:“元佑七年(1092),鍾離權書潁川莊綽跋雲:昔維揚有何仙姑,世以為謫仙,能與其靈接。一日鍾離過之,使治黃素,乃書此詩。呂公亦跋其後,令侯王學士至而授之。後數日,王古敏仲自貳卿出守會稽,至維揚訪,姑即以與之,王秘不以示人。宣和丙午其子誠為西京留司御史,綽有中外之好,得其臨本,后王氏家殘於兵。”

揚州何仙姑是與鍾離權、呂洞賓“靈接”後,以詩的形式書寫於黃色的絹上。“靈接”是以神靈附體的形式與神靈接觸,所以這個何仙姑應是個女巫。

廣西賀州何仙姑

何仙姑出生在廣西賀州姑婆山仙姑寨,因為出生時整個屋裡洋溢的荷花的芳香,父親何仲連給她取名何香。何香十三歲時採茶歸來,依石休息時遇見呂洞賓,收她為徒,這塊石頭被後人稱為遇仙石。呂洞賓讓何香進入姑婆山深處辟穀修煉,最終得成正果。如今山上還保留有仙姑廟,香火鼎盛。

從以上介紹我們知道,何仙姑是一位富於人情味的神仙。因其成了八仙之一,名氣之大,“粉絲”之眾,被“附會”、被“攀附”並不奇怪,何仙姑的多“籍貫”現象,更是“附會”、“攀附”的結果。至於有的地方把古代地方民間女巫附會成無所不能的神仙,最初可能是女巫為了誇大自己的神力而自吹,到後來恐怕是以訛傳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