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與安踏一場十年的恩怨如今仍在繼續

如今,重新新崛起的李寧更像是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其發展潛力不可估量;而穩健的安踏更像是已經成熟的青年,這注定了兩個人下半場角逐更加精彩。

  當然,作為消費者的你是選安踏還是李寧,作為投資者的你又會怎麼選呢?

  2018年新年伊始,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作為一個消費者,重燃紐約時裝週的李寧,還未摘掉涉嫌抄襲帽子的安踏,還是老品牌阿迪達斯,三者當中,你會怎麼選?

  “我20多年前也號稱潮人,今天中國李寧亮相紐約時裝週,請多指教。”當年過半百的李寧在微博寫下這段話之後,李寧成功刷屏紐約時裝週,這場秀的價值無法估量。

  僅僅在時裝週後的一個多月裡,李寧的股價已經從6.04港元一路上漲到8.32港元,漲幅達37%,一月內市值上升27億港元。

  相比此時如火如荼的李寧,如果現實告訴你今天排名第一的本土運動品牌是安踏,你相信嗎?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當然在許多一線城市消費者看來,同樣有些些不可思議,因為安踏從來就不是他們購買運動裝備時的首選。在他們眼中,以安踏為代表的晉江系運動品牌往往是一副“土豪”的形象——產品設計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設計涉嫌抄襲,但是卻財大氣粗地佔據了央視體育頻道廣告的半壁江山。

李寧與安踏一場十年的恩怨如今仍在繼續

  李寧與安踏的PK

  如果不買“愛國”的李寧與俗氣的安踏,你會買誰?或許很多高端的人會考慮的老牌的阿迪達斯以及耐克。

  但這是中國的主場,更多的消費者更願意消費適應中國人習慣的品牌,因此,在中國,繞不開李寧和安踏。李寧與安踏,誰是佼佼者?如果以財務指標作為判定標準的話,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的的確確是——安踏。

  市值方面,安踏以1048.32億港元穩坐中國第一體育用品公司的寶座,相比李寧的154.92億港元的市值,多出6倍多。營業收入的對比從2012-2016年的對比也可見一斑(李寧暫未公佈2017年年報表)

李寧與安踏一場十年的恩怨如今仍在繼續

△ 安踏、李寧營收對比

李寧與安踏一場十年的恩怨如今仍在繼續

△ 安踏、李寧淨利潤收入對比

  安踏的成功是本土運動品牌的一次“定位反思”——丁世忠管理安踏緊緊抓住李寧在發展的道路上做出的錯誤決定實現逆襲,安踏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曾嘗試去“耐克模式”並獲得成功,比如,安踏不再追求明星代言,或者打造高大上的品牌,而是深耕低消費用戶,這是一批龐大的群體,儘管中國一線城市的收入不菲,但中國的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是有“時間差”的,安踏的成功正是利用這個“時間差”,用實惠的價格去滿足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剛剛覺醒的運動品牌消費需求。

  有時候成功,並不一定要費力追趕國際品牌的高大上,安踏對李寧的彎道超車就是最好佐證。但是李寧畢竟是昔日的世界冠軍,他不會輕易認輸。

  曾經,李寧是安踏的榜樣,淨利潤從虧損30多億,到實現1年內盈利,競爭力依舊。如今,雖然安踏已逐漸站穩了國內運動用品老大的地位,但李寧也在積極尋求改變。

  從公佈的2017年中期財報看來,李寧66.79%的淨利潤增長率,頗有“王者歸來”的意味。其次,李寧國際市場收入達9146萬人民幣,而安踏重心還在國內。雖然還未公佈年報,但是轉型後的李寧刷屏紐約時裝週,一月內市值上升27億港元,也不容小覷其增長率。

  尤其是在高端運動品牌市場,伴隨著李寧在紐約時裝週的驚鴻表現,李寧的轉型之路開始如火如荼——在滿屏的“中國驕傲”的讚揚聲中,李寧迎來轉型復甦的最大讚美度。“李寧”變得更潮,更時髦,也更具年輕活力,這也看成中國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

  如果宏觀對比安踏和李寧,你會發現李寧有新意的產品要遠遠多於安踏,而安踏以盈利為目的的拿來主義的涉嫌抄襲產品也遠遠高於李寧幾個數量級,這也是造成李寧比安踏口碑好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很悲哀,帶著“中國驕傲”光環的李寧卻不敵安踏。

  作為一個努力做產品、想做文化、要賺錢卻在做生意的路上莽撞的老實人,所以我們會看到李寧之前錯誤的營銷策略。但是正如它的口號“一切皆有可能”一樣,從連續虧損30多億到一年實現盈利,2017年中期財報高達66.79%的淨利潤增長率,李寧似乎又一切皆有可能。

  李寧的未來真的有可能嗎?

  李寧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儘管最近燃起的“中國驕傲”讓李寧在中高端市場逐步受到消費者的追逐,李寧正在逐步建立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忠誠度,

  但李寧能否成功嗎?李寧的考驗似乎也不小,比如,在李寧的規劃當中,新定位的李寧還要做以下幾件事情:

  1、重啟多品牌計劃

  李寧體育是國內最早開展多品牌戰略的運動品牌,2016年李寧公司宣佈獲得Danskin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的獨家經營權。20世紀80年代,Danskin整整十年時間穩居美國女性緊身衣消費排行榜之首。李寧的這步棋無疑是想開拓女性運動市場,這也是各大品牌都在積極佈局的潛力市場。

  增長迅猛的童裝市場也是李寧要開拓的另一個對象。今年李寧體育宣佈收回李寧KID授權,推出自營品牌李寧YOUNG。2017年上半年,李寧YOUNG在全國14個省份開設約20個銷售點,並集中於北方區域。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新一輪生育高峰到來,兒童服飾的需求增加明顯。我國童裝市場集中度比較低。李寧Young覆蓋3-14歲童裝市場,李寧Kids主攻3-6歲小童市場。相比NIKE KID和adidas的童裝市場具有高性價比的優勢,價格約為國外品牌的一半,市場潛力也很大。

  李寧在科技和互聯網方面不遺餘力的進行研發和推進。例如。李寧公司與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手環締造者華米科技的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新一代智能跑鞋,並探索大數據健康領域,這一舉措標誌著李寧公司從傳統體育鞋服轉向智能運動領域,這一市場無疑還很空白,其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2、產品線運營卡準市場需求

  “產品體驗”是李寧迴歸以來最重視的事。關閉小的營業店,全改成面積較大的體驗店,向小米之家借鑑理念,這也讓李寧公司更加精準的卡住了產品線的點並得到業績的回報。李寧推出的超輕十四代跑鞋,韋德之道5,悟道系列,不但贏得了市場還讓品牌的文化深入人心,這無疑對於企業來講是很大的無形資產。

  此外,李寧也通過體育賽事,不斷加深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聯繫和情感。不同於安踏覆蓋中國體育賽事的戰略,李寧則瞄向了國際市場,成為NBA火箭隊的官方合作伙伴,藉助NBA在國內的影響力,順勢啟動李寧籃球學院,完成與火箭隊合作的青少年籃球培訓項目的佈局,李寧將持續為14-28歲主要籃球消費群體提供優質產品,爭奪這個持續增長的市場。

  3、電商的佈局與實體的改革

  相比較安踏的稀稀落落的成交量,李寧可以說是在電商渠道大刀闊斧的前進。2017年上半年,李寧體育的電商業務上漲58%,電商收入在總收入的貢獻從前年的13%增長到如今的19%。

  實體店更加註重體驗。2017年上半年,李寧公司主動調整門店,關閉銷售點110多個,同時關閉虧損的小店,把過去80-200平米的門店更多的改造為400平米以上規模的大店。提升單店盈利能力,體驗以及品牌文化的宣傳。

  這幾個事情每個都並不容易實現。

  逆襲上位的安踏能“永不止步”?

  安踏像是一個不關乎產品設計、不在乎企業文化、一心只在意利益的商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那麼多的山寨商品出現在安踏的櫃檯上,但是卻有著漂亮的財務報表。相比李寧從新定位出發,一些列的改革推出,市場柳暗花明的前景前,安踏是否還能拿住自己現有的市場,面臨的威脅和競爭是否能安穩的做主國內運動品牌老大哥的位子。

  1、安踏的競爭環境

  與NIKE、adidas直接拼殺,脫離性價比的定位,意味著供應鏈,渠道,品牌的大幅度調整。很可能失去現有市場。與李寧的定位市場交叉度變小,轉型後的李寧定位中高端市場,而安踏的大部份業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

  李寧在運營上已經連續幾年虧損,最近幾年才實現盈利,規模和效率已經落後於安踏。但是李寧的企業文化,品牌文化,創新能力等無形資產是安踏不可比擬的,再加轉型後的李寧高增長率,安踏也應當居安思危。

  其他晉江品牌特步,361等雖然規模上小於安踏,但是這些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區分度不高。相比李寧品牌區分度卻很高。

  堅持性價比的定位讓安踏穩健前行,成為行業龍頭,但是追隨者模仿速度也越來越快,缺乏創新,產品研發的突破,這個市場對於安踏來說競爭性也很強,伴隨著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這個市場有可能被其他品牌蠶食。相比李寧從新定位的一些空白市場缺乏優勢。

  2、創新困境

  安踏主要靠供應商研發創新材料,這一類供應商也同時是NIKE、adidas的供應商。如果有新的科技材料,供應商與NIKE、adidas的合作幾率要大於安踏。即時與安踏合作,成本提高帶來定價提高,對於安踏目前的消費群體可能並不會接受。

  3、單聚焦,多品牌的應對策略

  丁世忠管理安踏,一直秉承著三個“堅定”:第一專注做中國市場;第二做大眾,不跟NIKE競爭;第三強調性價比高。明確安踏不會貿然走高端路線,而是維持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安踏嘗試有意識的能夠收購的高端品牌,與2009年收購意大利品牌Fila大中華區的經營權,開始進行多品牌戰略的佈局,把市場份額做大,當Fila經營狀況慢慢變好並打開市場後,幫助安踏進入一些中端品牌難以進入的高檔購物中心,而不是把安踏品牌直接上移,不乏為一個好的戰略。

  2016年,安踏宣佈與日本上市公司迪桑特和伊藤忠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獨家經營中國內地含有迪桑特商標的所有類別產品的設計,銷售及分銷業務,定位高端市場,主打滑雪細分市場。

  終極PK 消費升級背景誰能上位?

  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李寧與安踏又開始了新一輪PK。

  或許,目前而言,此時的李寧更契合這個概念——通過在核心商圈開設大型具有體驗概念的門店,能提升品牌貨品展示效果,樹立更優質的品牌形象,傳遞品牌價值觀念,將情感因素參與到消費中。這無疑是契合消費升級的發展。

  但是安踏也並不示弱,比如,丁世忠表示安踏在2018年會有30%以上的創新投入增幅,安踏的研發成本佔銷售成本的5.8%,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但一個一個客觀情況是,安踏在情感文化方面卻不如李寧,文化是目前安踏相比於李寧最為欠缺的,從一些具體指標來看,李寧也正在反超:

李寧與安踏一場十年的恩怨如今仍在繼續

  轉型之後的2017年上半年,李寧公司的整體存貨週期實現了持續的下降,庫銷比達到4.1,與安踏的庫銷比基本差不多。2017年市盈率大約在30,安踏則在維持在25。

  對於消費升級,安踏的應對是要通過“商品價值+消費體驗”讓全球消費者都能為中國品牌買單,但消費體驗這點確實沒有看到像李寧這麼敢創新。

  此外,相比李寧契合新消費浪潮下的體驗店,安踏以零售為主的店相形見絀。

  丁世忠表示:“過去,中國品牌走向國際市場主要靠的是低價。今天,安踏在美國的售價比國內還要高100多元。”或許安踏在技術研發上佔銷售成本5.8%凌駕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僅僅靠提升價格這項戰略是否可行,或許不應該忘記李寧之前盲目提升價格的前車之鑑。

  與此同時,轉型之後的李寧的產品在紐約時裝週的加持下,“悟道”系列已經變得炙手可熱。其中售價699元的新款衛衣,價格被炒到999元高價,而且早已經賣到斷貨。作為李寧公司創始人,李寧本人微博也被各種刷屏。“感覺以後李寧要買不起了”“根本買不到”“告別NIKE,三葉草的時代來臨了”。但是相比adidas用“年輕偶像+飢餓營銷”方式打造爆款有些類似。李寧的“時尚+飢餓營銷”雖然能短時間內打造出一些爆款產品,促使其營收增長,但是時尚產品的弊端性就是時效性太強,若未來消費者對這一系列產品的興趣下降,轉而投向其他時尚趨勢,那麼李寧將很難複製當前的增速。

  或許,二者的PK才剛剛開始,重新新崛起的李寧更像是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其發展潛力不可估量;穩健的安踏更像是已經成熟的青年,這注定了兩個人下半場角逐更加精彩。

  當然,作為消費者的你是選安踏還是李寧,作為投資者的你又會怎麼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